-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硕士生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表
(试行版)
学院(所) 政法学院
年 级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思政)
指导教师
姓 名
填表日期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08年9月制
填表说明:
1.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7学分,课程学习计划须根据硕士生所在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2.本表中的“初拟论文题目”是指学位论文选题的大致范围,介于研究方向与最终论文选题之间。
3.本表应在硕士生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填写,并于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4.本表填写字数不限,可自行添加附页。
5.本表一式三份,经指导教师审核后由所在学院(所)研究生秘书、硕士生本人、硕士生导师各存一份。
6.本表作为硕士生毕业审核材料之一。
一、学习计划
课程学习计划(应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并在综合考虑个人兴趣、发展需要基础上列出拟修读的课程、时间安排及要达到的目标。)
拟修读课程(网络学习):
英语阅读与翻译能力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与前沿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
教育的历史、哲学与社会学基础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思想政治学科有效教学研究
新课程视域下教育教学观念专题研
中学德育学科课程开发与教材分析
时间安排:2014-09至2015-07
拟在校集中学习课程:
课堂教学的当代变革(专题5)
优秀教师的工作与成长(专题6)
卓越教师的教育追求(专题1)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与路径(专题2)
学生学习与课堂教学(专题3)
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专题4)
开题报告的撰写
毕业论文的撰写
思想政治学科(思想品德)的教学生态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与前沿研究
做一个有思考力的思品教师
思想政治学科有效教学研究
一堂好课的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
时间安排:2014-07至2015-08
学习目标:
1.理解、吃透所学内容,整合并提炼课程信息,内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
2.将所学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结合实际不断探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的最佳契合点。
3.以学习课程为依托,拓展文献阅读,加深和强化所学并应用于实践。
2.文献阅读计划(结合本专业必读经典文献列出所读文献书目、进度安排及达到的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3.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4.沈国权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张雷声、梅荣政、钟明华主编:《思想理论教育研究(第1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张贵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7.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版;
8.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0.卢梭:《爱弥儿》
1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
1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3.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4.罗国杰:《西方伦理思想史》
充分利用周末及假期的时间阅读以上文献,加深自身的专业功底,奠定自身的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前沿研究趋势,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深入研究,与所学专业结合,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总结工作中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以求能在以后的政治教学中取得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计划
初拟论文题目
青少年心理特征对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性研究
(一)研究现状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心理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抑郁、自卑、人际交往障碍、自杀等现象的频繁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出台多项相关政策。年,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刚要(试行》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纳入新课程的培养目标。200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