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fever)
概 述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3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4
第一节 概 述
一、正常体温的相关概念
正常成人体温呈周期性波动
维持在37.0℃左右
一昼夜上下波动不超过1℃
个体间差异在1℃范围内
正常体温:
腋窝 36.2—37.2
舌下 36.5—37.5
直肠 36.9—37.9
发热的概念
?
体温升高
生理性 剧烈运动
病理性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应 激
过 热
癫痫大发作,甲亢
中暑,汗腺缺乏症
下丘脑损伤
出血,炎症
产热过度
体温调节中枢
功能障碍
被动性体温升高
体温调定点
过热(hyperthermia) 发热(fever)
有致热原
病因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
发病
机制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效应
物理降温
对抗致热原
防治
原则
调定点无变化
(被动性体温↑)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EP细胞
EPs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热↑ 散热↓
体温升高
一、发热激活物
凡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进而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包括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和某些体内产物。
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
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
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病毒
真菌
螺旋体
疟原虫
葡萄球菌
链球菌
白喉杆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菌体碎片,外毒素
(1)革兰阳性菌
细菌
(2)革兰阴性菌
大肠杆菌
淋球菌
致热成分:脂多糖(LPS)或称内毒素(endotoxin,ET)
O-特异侧链
核心多糖
脂质A (Lipid A): 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
细菌
内毒素、外毒素的比较
种类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
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差、60~80℃ 30分钟破坏
好、160℃ 2~4小时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DIC等
抗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
但无中和作用,
病 毒
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含的血细胞凝集素
流感病毒
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麻疹病毒感染
真 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
螺旋体
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和外毒素
钩端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疟原虫
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
间日疟原虫
疟原虫的裂殖子
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2、类固醇:本胆烷醇酮
3、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
二.内生致热原(EP)
产EP的细胞在EP诱导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发热激活物
IL-1
TNF
INF
IL-6
EPs
?
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的过程:
有2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 (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
脂多糖(LPS)
+血清中的LPS结合蛋白(LBP)
可溶性CD14
LPS--sCD14复合物
细胞激活
EP
启动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 合成EP
第一种方式: (在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
LPS--LBP--mCD14复合物
第二种方式: (在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
跨膜蛋白(TLR)
激活核转录因子
激活细胞
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的过程:
有2种方式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正调节中枢
负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冷敏神经元 兴奋产热
热敏神经元 兴奋散热
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
体温调节中枢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via 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e terminalis, OVLT)
通过刺激迷走神经
(via stimulation of vagus nerve)
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direct entry through blood-brain barrier)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无论EP能否通过血脑屏障到达下丘脑,它们引起发热都有一个潜伏期,提示EP需要通过一定作用方式才能引起发热。
EP
调定点上移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前列腺素E (PGE)
PGE注入动物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