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各体皆工,由善七言。 2、以文为诗 赵翼《瓯北诗话》卷五: “以文为诗,始自昌黎(韩愈),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3、以议论为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子由是苏辙的字。渑(miǎn免)池:今河南渑池县。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三月,苏轼与弟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作者写了这首和诗。 苏辙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和尚死后火葬,筑小塔埋藏骨灰。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 4、比喻新奇、构思巧妙 如《望湖楼醉书》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 1、提高了词品 2、扩大了题材和词境 a、表现爱国之情的,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 。 b、农村词:(《浣溪沙· 籁籁衣巾落枣花》是其中之一,zpx,p.28)、《浣溪沙》五首 、《满庭芳· 归去来兮》词。 c、思友、惜别、怀人的作品:代表作有悼亡词《江城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沁园春·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南乡子》等。 d、咏物词:苏轼咏物词如《水龙吟 》咏笛、咏杨花(zpx.p.34),《卜算子》咏孤鸿(zpx.p.33),《减字木兰花》。 e、吊古伤今之作:这方面自然当推《念奴娇 赤壁怀古》。 3、在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清旷、豪放、幽美等。 4、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完成了从歌者之词到诗人之词的转变。 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 东坡“大江东去”词:“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论调则当于“是”字读断,论意则当于“边”字读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字亦然。又《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调则当是“点”字断句,意则当是“花”字断句。文自为文,歌自为歌;然歌不碍文,文不碍歌,是坡公雄才自放处。他家间亦有之,亦词家一法。 苏词的影响 北宋灭亡之后,苏词词派分为南北两支。一派传于南,为叶梦得,陈与义、张元干、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南宋词人,在南度后的词坛一时成为主流。《四库提要》云:“词自晚唐五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后遂至有苏、辛合称。 一派传于北,为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等金元词人。金元一代,苏学盛行。有“金元一代一坡仙”的说法。元好问为金元大家,词宗东坡,亦浑雅、亦博大。《蕙风词话》卷三谓“以比坡公,得其厚矣,而雄不逮焉者。”直到清代,从陈维崧、顾贞观、蒋士铨直到王鹏运、朱祖谋等都受苏词影响。 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贱实,吾已见其兆矣。”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斲斲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 ——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序》 费衮《梁溪漫志》卷四记载: 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以为然。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 答参寥 专人远来,辱手书,并示近诗,如获一笑之乐,数日喜慰忘味也。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细说。大略只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住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吃,便过一生也得。其余瘴疠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但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寥闻此一笑,当不复忧我也。故人相知者,即以此语之,余人不足与道也。未会合间,千万为道善爱自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