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传播学概论课件 第四章.ppt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传播学概论课件 第四章.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I 控制论传播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1954《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讯息 讯息 特点:凸显信息反馈和传播互动 1、这个模式里没有传者和受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2、其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依次扮演着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缺陷 1、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 2、它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评价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大量同一的 讯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大量的受众 每个接受者都扮演者译码、释码和编码的角色。 个人从属于群体,在群体内,讯息得到再解释或加工。 媒介组织 意义: 它是对其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缺陷: 它依旧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评价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意义: 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拓展了噪音的概念,对讯息本身及讯息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发生影响。 使用范围也较为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局限 它仍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重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噪音并不能概括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 评价 制论模式缺陷控 控制论模式仅仅是就传播而谈传播,忽略了传播过程之外的历史关系、文化背景等外部条件的复杂性。 III 系统论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1959《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更大的 社会结构 C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更大的 社会结构 R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讯息 讯息 总体社会系统 C=传者,R=受者 1、顾及传播活动的双向性、互动性、共享性的同时,也突出了人类传播过程的系统性、联系性与整体性。 2、从这个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1963《大众传播心理学》 传播者的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人格结构 传播者的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组织 来自公众的压力或制约 接收者的自我印象 接收者的人格结构 接收者所处的受众群体 接收者的社会环境 来自接收者的自发反馈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传播者对受众的印象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对媒介的印象 C R M 内容的选择与加工 来自讯息的制约 媒 体 对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效果或体验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C=传播者 M=讯息 R=接收者 1、它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它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者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2、它是一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3、既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指出了其中的心理变量,较以往研究更为系统、全面,更具社会性。 意义 系统论传播模式缺陷 没有明确各种外在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 传播模式小结 传播模式经历了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论模式三个阶段。 前两者都是对传播过程内部的微观认识,后者是对传播过程外部关系的宏观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线性模式把传播视为单行流动的过程,它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是却忽略了反馈和社会环境对传播的影响。 2、控制论模式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反馈的概念,把传播看成是一个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但是,这类模式仍然忽略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3、系统传播模式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传播放入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并视之为整个社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三种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到,人们对传播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从单向、孤立、封闭到双向、多元、联系的过程。同时传播学的发展是由微观视角向宏观视角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摆脱简单化的过程。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2考察信息传播的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

文档评论(0)

ormit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