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先秦第五讲.ppt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先秦第五讲.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善恶之辩与儒家散文的“气”和“势” 一、“五常”与孔孟荀三家思想比较: “五常”历来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群,不过儒家各派各有侧重罢了。通过这些侧重情况的考察,我们可以直观的把握儒家思想体系的演变。 仁义礼智信在三书中出现的频率统计表 仁 义 礼 智 信 《论语》 109 24 73 36 38 《孟子》 158 108 68 46 30 《荀子》 133 312 343 175 107 二、“内仁”路线的发扬:孟子 1、生平:约前372—约前289 孟子名孟轲,字子舆。邹人,生活在战国(前475—前221)中期,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行为仿佛孔子。但生平际遇与孔子有很大差别,因为战国重“士”,所以生活优渥。可惜游说不利,退而著书,后人尊为“亚圣”。 2、孟子的思想 (1)性善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 (2)仁政论: 《孟子》全书“仁政”一词共出现10次。《论语》、《荀子》虽论“仁”、论“政”,但没有把两者结合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加以论述。后代儒家对“仁政”的夸扬实际滥觞于孟子。 孟子主张仁政的理论出发点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仁政的实践却要从田地的分配开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穀禄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滕文公上》)。 最后的结果是“仁者无敌”:“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3、《孟子》的文学特色: 《孟子》全书共七篇,记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孟子》文章是章向篇的过渡,语录体向对话体发展。刘熙载评价说:“集义养气,是孟子本领。不从事于此,而学孟子之文,得无象之然乎?”(《艺概·文概》)我们也认为,孟子文章重点在一个“气”上。气势雄伟,感情激烈,论辩中善施机巧,说理善假寓言、比喻。 (1)《孟子》七篇,以对话体发展了语录体 首先,篇幅加长,议论增多,都围绕一个中心;其次,对话体把人物与人物、思想与思想放到一个平台上交锋,使人物的光彩、思想的魅力、行文的跌宕容易生成。 (2)以义养气,以气宏义,不仅从逻辑上说理,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道义在兹,气势凛然;孟子有方今天下舍我其谁的道义担当,所以,每场对话的始终他都稳稳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于是言语之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叙事跌宕,机巧深博。 孟子惯常使用的是先抑后扬的手法,叙事几乎都是先从自己尴尬的处境开始,营造悬念,蓄积文势。 三、“外礼”方向的展开:荀子 1、生平: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 荀子,名况,字卿,荀亦作孙,故后人称“荀卿”、“孙卿”。与孟子同为孔子思想的正宗传人,但他兼采百家,是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赵国人,游于齐,为稷下学者;后到楚为兰陵令,政通人和,但声誉震主,于是退而著书。《荀子》皆为长篇专题论文。李斯、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 2、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1)性恶论中人的地位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 人的努力使他自己成为与天地并列的价值主体。 (2)礼义的必要 人在理智上需要组织:生存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

文档评论(0)

ormit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