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一章第五节 数学教育学的研究方法.ppt

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一章第五节 数学教育学的研究方法.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节 数学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究竟应怎样来研究数学教育呢? 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相比,两者有什么区别? 第五节 数学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数学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数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具体说是探索数学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它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学教育的质和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所采用的方法。 一般的教育研究的方法,如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行为研究法、比较法、分析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都适用于数学教育的研究。 案例一 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的想法 本案例选自英国CSMS(Concepts in Secondary Mathematics and Science,中学数学与科学中的概念)研究项目中对学生错误的一个研究片段。该项目是由英国伦敦大学在1974-1979年主持的,其数学组在组长Hart博士的带领下就中学课程中度量、数的运算、位值与小数、分数、正负数、比与比例、代数、图像、反射与对称、向量与矩阵等课题作了非常深入细致的研究。 其研究成果集中地反映在Hart博士等撰写的《孩子们的数学理解:11-16岁》这本引用率很高的著作中。 书中记录了访谈者与一个孩子之间的这样一段对话: 问题:10粒糖在两个男孩之间分,要求一个男孩多分得4粒,他们俩每人分得几粒? 孩子:他们应该各得几粒? 访谈者:是啊,如果要求一个男孩比另一个多分得4粒。 孩子:一个拿9粒一个拿1粒。 访谈者:这样就一个男孩比另一个多4粒了? 孩子:是啊,因为10粒糖分给2个男孩,所以一个得9粒,一个得1粒。 访谈者:噢,那么哪个男孩多得了4粒呢? 孩子:(指着“9”)。 访谈者:他是多得了4粒吗? 孩子:是的。 访谈者:你怎么知道他多得了4粒呢? 孩子:因为他得了9粒而另一个得了1粒呀。 也许在我们看来这个孩子的答案9粒和1粒太荒唐,干脆明明白白告诉他“他错了”!然后演示给他看正确的计算应该怎么进行。 但是,访谈者没有这样做。 看得出来,访谈者并不认为这个出乎意料的答案是由于孩子粗心造成的,访谈者试图通过访谈了解孩子是怎么得出这个错误答案的,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这个孩子对于数的运算的理解水平。 分析这个案例,我们看到孩子荒唐的答案背后确实有其合理的成分: 两个人之间平分就是除以2,多4粒就是加4。如果孩子头脑中对多4的认识比较丰富,那么就会想到平分后+2与-2得到的两个数也相差4。 如果拿这个问题去试着问问别人,你会发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种方法, 比如,(1)配成10的数对有9,1;8,2;7,3,等等,其中7,3就恰好满足要求。(2)也可以先给甲4粒,然后轮流地给甲1粒给乙1粒,直至分完。 (3)用算术的方法可以这样计算:(10-4)÷2。 (4)用代数的方法可以这样列方程:x+(x+4)=10,等等。具有不同经验或思维特点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解法,所以,在我们试图纠正学生的错误或者启发学生的解题思路时,如果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最好不要用一种解题思路去束缚学生。 这个研究案例中研究者使用的是访谈法,目的是想通过访谈,比较深入地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产生错误认知和差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克服它们的有效措施是什么,等等。 通过研究,希望提炼出可供教材编写人员和教师参考的建议。 访谈法是研究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学者在了解和分析学生思考过程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案例二 观察一堂以师生问答为主的课 这是一堂由中年女教师上的初二几何新授课,课题是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原文作者周卫根据课堂录像记录,对这节课中的教师提问作了重点分析。教学程序是这样展开的: 1.复习提问(3’50”),提问了20个问题。 2.讲授新课(9’37”),提问了26个问题。 3.例题讲解(11’40”),提问了27个问题。 4.巩固练习(17’40”),提问了30个问题。 5.课堂小结(3’37”),提问了12个问题。 6.布置作业(6”)。 细细算来,师生问答共计占了25’37”,占整节课时间的55%,因此,这是一堂以师生问答为主的课。根据课堂的现场观察,个别提问24人次,提问学生21人,占到全班38个学生的55%,提问对象包括了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 下表是对老师在本节课中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进行的统计: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节课以教师边讲边问为主,提问之频繁可谓“高密度”,但教师所提问题有以下三多:记忆性的居多、要求迅速作答的多、要求集体回答的多。 虽然学生通过回答老师提问参与了教学,但是教师完全控制了课的进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经常及时鼓励和称赞,但是似乎对学生回答中错误或不足之处点评不够(原文未加统计,所以这里只能说“似乎”)。 提问后教师叫举手者回答较多,也未鼓励学生提问,所以学生中的问题可能暴露不够。 在文章的最后,原文作者提出,虽然这节课教师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

文档评论(0)

ormit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