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课件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ppt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课件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公元前1046~前221年) 概述 周朝前期史称西周,西周末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又可先后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中国礼乐文明在周代获得高度发展。周公旦辅佐成王、“制礼作乐”,从政治到文化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使西周音乐具有制度化和体系化的特点。西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及完整的音乐教育制度,礼乐制实施。(见《教程》第18页) 概述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开始趋向衰落,“礼崩乐坏” 反映在音乐文化方面,是各诸侯国的音乐迅速地发展、民间音乐发展,出现了“郑卫之音”等。 战国时期,中国形成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争霸的局面。在战争割据中出现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并逐步走向大一统。 “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地域或民族在文化上逐渐接近,基本上实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一体化”。 (见《教程》19页) 礼乐制度 新乐与古乐 音乐机构 音乐作品 乐器和乐器分类法 乐律理论 音乐家 音乐思想和音乐理论著作 本章习题 礼乐制度 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建立的目的和原因 :①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 ②明确尊卑等级,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 礼乐制度的具体规定:(见《教程》20页) ①按等级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用乐规模。皇帝“宫悬”“八佾”( 64人),诸侯“轩悬”“六佾”,卿、大夫“判悬”“四佾”,士“特悬”“二佾”。 ②按场所不同,规定所用的乐。 ③按身份不同,规定不同的用乐。 ④按活动步骤不同,规定不同的用乐。 “礼坏乐崩”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社会的动乱和变革,有时使音乐的等级制度失去约束力,但礼乐制度在中国古代宫廷中一直存在。 新乐与古乐 《乐记·魏文侯篇》:“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古乐:即宫廷中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郊社、宗庙及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这种音乐与礼乐制度相契合,具有修身养性,和睦家庭,安定社会的教育意义和作用 。(见《教程》21~22页) 新乐:《乐记·魏文侯篇》 :“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糅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 是一种娱乐性、观赏性极强的歌舞与艺术形式。“郑卫之音”即属这种新乐。 “新乐”与“古乐”在春秋时期势不两立的对峙,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中在音乐领域内新、旧势力互相交替的客观事实。 音乐机构 周朝的乐官之长称为“大司乐”,其主要任务是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较完备的音乐教育机构。 ①机构分行政、教学、表演三部分。 ②工作人员有明确分工,规模全面:“大司乐”教国子乐德、乐语、乐舞;“乐师”教国子小舞;“大师”和“小师”分别教乐律、音乐和各种乐器的演奏;“瞽矇”配合大师演奏鼗、柷、敔、埙、箫、管、琴、瑟等各种乐器。(见《教程》22页) ③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④学习年限和学习进度:从13岁一直到20岁。如《礼记·内则》所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 孔子的音乐教育活动(见《教程》23页) ①孔子有多方面的音乐技艺,会弹琴、鼓瑟、击磬、唱歌。 ②兴办“私学”,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传授的主要课程,重视音乐教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音乐视为人的修养的最高阶段。 ③孔子“有教无类”,将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的范围。 ④孔子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主张。 ⑤孔子率先提出了音乐美学批评的原则“尽善尽美”。 ⑥整理北方民歌《诗经》,保存了古代文化典籍。 音乐作品 这一时期在音阶调式、音乐手法的运用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楚国“郢人善歌”中的“引商刻角,杂以流徵。” 《战国策·燕策》所记燕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的“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等。 《诗经》 《楚辞》中反映出的曲式结构,反映了上古时期歌曲多样化的手法和较为丰富的曲式结构。(见《教程》27页) 《易经》 《易经》中的歌谣: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二十二 贲) 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五十四 归妹)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六十一 中孚)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六十一 中孚) 《诗经》(见《教程》24页) 我国最早的一部

文档评论(0)

ormitio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