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散文概说 “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就以散文为主要文体……正因为说到文章,就指散文,所以中国向来没有散文这一个名字。若我臆断不错的话,则我们现在所用的‘散文’两字,还是西方文化东渐后的产品,或者简直是翻译也说不定。”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一、中国古典散文的起源 1、中国古典文献中有没有“散文”这个词 “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 ——西晋 木华《海赋》 “益公常举似谓杨伯子曰:‘起头两句,须要下四句议论承贴,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于浑融有味,与散文同’。” 又“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 ——南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 “后山居士(陈师道)言:‘苏明允(洵)不能诗,欧阳永叔(修)不能赋,曾子固(巩)短于韵语,黄鲁直(庭坚)短于散语’。” ——南宋陈善《捫虱新语》 “编内所载,均谓之文,而此类独以文名者,盖文中之一体也,其格有散文,有韵语,或仿楚辞,或为四六,或以盟神,或以讽人,其体不同,其用亦异。”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 2、先秦文学中的“散文”雏形及特点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早期文字制作中并没有明确的散文意识,先秦之文质朴古奥,句式或散或韵,散韵相杂。 己巳王卜贞,岁商受,王占曰:吉。北土受年,吉;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东土受年。 —— 《殷契粹编》907片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 《尚书·尧典》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 古文兼有奇偶,并无骈散歧视,属于骈散合辙时期,文章灵活,全视文气需要而不拘陈规,自然天成。 讨论体势,奇偶为先,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仪厥错综,致为微妙。 ——清包世臣《文谱》 3、战国、两汉时期的骚体、赋体是骈散分合的先声。 当代学者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中说: “大概到了战国中晚期,文章用散用韵已有了分离的趋势,向韵文发展的,是屈原宋玉等人的赋体文章,向散文发展的,则是诸子百家之文。” 孙松友《四六丛话》卷三云:“屈子之词,其殆诗之流、赋之祖、古文之极致、俪体之先声乎?” 4、魏晋文章论中的“文笔之分”、“骈散之分” 今人之学者有四。夫子门徒,转相师受,通圣人之经者谓之儒,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今之儒博穷子史,但能识其事,不能通其理者,谓之学。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柏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刘勰《文心雕龙》 颜延之的三分法,他认为“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诗经》有韵为“文”,《左传》有文采,但不押韵是为“笔”。,《周易》、《尚书》、《礼记》、《春秋》既无韵律又无文采,为“言”。 小结:魏晋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所谓“综缉辞采”,“错比文华”,说明当时的观念中辞藻、声律、对偶等形式因素是识别纯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文笔之分”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指外在文章体制差别(用韵与否,是骈是散);更是对文学性质的探讨,“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中的文笔区分实际上划分了纯文学与杂文学之间的界限。 5、唐代的“古文” 在唐代,古文即散文,散文即古文,这两个概念是同一概念。古文不再兼有诗文同意的内涵。 佘树森先生指出:“唐代,韩愈、柳宗元等,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骈文的绮靡之风,自此,又开始了时起时伏的骈散之争。也给散文概念,增加了一个新的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