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马来亚联邦计划.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来亚联邦计划   马华文艺独特性论争:主体论述的开展及其本质   庄华兴   前言   战后初期,新马处于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空前激烈的年代。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已形成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共产国际也正式把目标从欧洲转向亚洲第三世界,企图结合当地方兴未艾的民族主义思潮,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对当地民族,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俨然成为首要阀鞑的对象。作为上世纪中叶,尤其在冷战年代的马来亚新客移民,“华侨”这名词亦无可避免地沾染了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战后新马侨社文化-知识界如何在这样的语境中发声,如何因应客观环境的变迁等,是研究马华人文思潮的核心,也是本文探讨的中心议题。本文将以文学批评与论争为参照,从战后初期马华文艺独特性论争切入,再评估、检验这场文学论争的本质、思想基础和文化意义。   论争与时代背景   这场论争始于一九四七年十月一日,至一九四八年四月十四日告一个段落,历时约六个月半。直接参与者二十人,都是当时文艺/文化界知名人士。参与者与篇目见表一如下:   1   2   表一:马华文艺独特性论争作品目次   争论者的意见可归纳成三个方面。首先是倡导以“此时此地”为写作对象,关注新马社会现实的作家,以周容为代表,其他有漂青、凌佐、西樵、闻人俊和铁戈。持第二种意见者强调马华文艺的双重任务。这一派认为,在民族解放的前提下,中国的反封建反帝国斗争和马来亚的反殖民反奴役斗争的性质是一致的。这一派以沙平为首,其他有李玄、丝丝、金丁、秋枫,后来香港的夏衍和郭沫若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第三种意见主要在双方观点上发挥,以中立者自居,但提出的意见无补于议题的突破,代表人物是海郎、光明、知角、克刚等。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场论争引人注目之处并非在议题本身,参与双方的身份背景以及当时风起云涌的局势才是主导性因素,也是我们更感兴趣的焦点。   战后初期,新马华人社会发生的变化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激烈。这些变 化基本上可从两个方面探讨。在客观政治领域,殖民政府于重返马来亚一个多月后,宣布马来亚联邦计划,把海峡殖民地、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纳入一个统一的行政制度内,新加坡却分开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此外,公民权条文是按出生地主义的原则制定。华巫两族对这项新宪法草案的反应不一。对于公民权条文,华人的反应也不一致。一般华商都对条文表示赞同,左翼知识份子却表示反对。一般民众都抱着冷漠的态度,“因为战前的新马推行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任何华人在法律范围内,都可以从事任何经济活动。那时候,华人可以居留或流动,没有受到什么限制。因此在潜意识里,一般华人依然以中国籍民自居,落叶归根的观念根深蒂固。战后初期,尽管政局已起了变化,但一般华人并没有及时改变,传统的大国民意识依然牢不可拔。”   相反的,马来人的反应却空前激烈。他们对剥夺苏丹权力和马来人特殊地位的新宪制深表不满。实际上,战前各州马来人受不同政治/行政体制所限,各有孝忠对象,团结统一的条件并未成熟。自马来亚联邦计划提出后,马来人在拿督翁.查化的领导下,终于冲破地域主义藩篱,团结一致,迫使殖民政府改变政策。   质言之,英政府于一九四六正月二十三日发表马来亚联邦计划白皮书,招致马来人强烈反对而废除,复提出维护马来统治者权力和马来人固有地位、拥有更严厉公民权条文的马来亚联合邦宪制,取代之前的马来亚联邦计划。同时,侨社内部结构因中国局势的演变而出现分化与重新整合。   3   战前的方言群认同在战后华校复办声中逐渐淡化。战后新马华人普遍受左翼运动影响,认同意识马来亚化也是很自然的事。在这阶段,唐山人和星洲人/马来亚人/联邦人的区分变得更普遍和更有意义。1在短短三年间,侨社内部的政治动员与意识形态分化非常显着,形成本时期的社会特征。马华文艺独特性论争正是在这种内外变动的时局中发生。鉴于此,在探讨这场论争时,上述历史背景必须加以前景化,惟其如此,我们对整宗事件方能看得更清晰。   学界的认知   半个世纪以来,这场论争无论在马华文学史上或学界,始终是个核心议题,至今余波未了。它不啻被视为马华文学本地意识正式确立的时期,亦持续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与中国文学影响话语,诸如文化乡愁、中国性、内在中国、中国情意结、中国图像等议题展开对话,甚至抗衡。2这就启迪了马华知识界对文化主体的思考,亦体现马华文化-知识界在面对主观局限和客观形势挑战的焦虑感。然而,在最初阶段,这些力量却是来自一个非常特殊的阵营和语境,造就了同质的矛盾与对立,并不易为人察觉。   马华文艺界与学界对这场争论的概括与探讨可以方修、杨松年和陈应德的论述为最全面。前者以史家之笔描述,提纲挚领、条分缕析,洞悉力敏锐3;后两人则从学术角度出发,对论争的关键意义多有阐发。4不过,评论者都倾向于按论争文   1   Newell对槟城威省的研究证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