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 群体心理 -、群体及其形成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三、群体极化 -、群体及其形成 1.群体的概念 ⑴什么叫群体? ☆群体(group)也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个以上的人群。 ☆群体特点 ①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存在特定的亚文化)。 ②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 ③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什么是社会助长 ⑴概念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最早揭示这种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M·Triplett, 1988)。他1897年的研究,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单独骑、一人跑步伴同、与他人竞争骑)。 ⑵性质 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的确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否复杂。(待续) 三、群体极化 1.群体极化的概念 所谓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讨论会使群体的态度倾向朝两极方向运动,使原来不同意见之间的距离加大(见下图)。 ⑵群体的类型 ☆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①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 又称初级群体,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C·H·Cooley, 1923)提出。他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例如,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peer group)等,都属于初级群体。 群体的基点: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通常没有严格的群体规范。 对个体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次属群体(secondary group) 这是人们根据库利提出的首属群体概念提出来的概念,指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例如,学校、工厂、政府机构等。 基点:比首属群体规模大,运转依赖于社会角色关系,成员分工明确。 这种群体是人们介入更广泛的正式社会的途径。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社会心理学家梅奥(E·Mayo)在霍桑工厂实验中提出的概念。 2.群体与个人 个体不同于群体,群体也不等同于个体的简单相加。个体与大社会之间联系的中介是群体。 个体心理的实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群体心理则是普遍在其成员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 3.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①共同目的 ②隶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 这是指个人认同于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并以相同方式行为,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体都需要选择一个基点对自己评价,否则就难以自我确认,就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因此,人需要将自己归属到一个自己认同的群体。这就是隶属需要。 ③共同兴趣 由于兴趣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群体归属上的分化。 ④压力情境 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都显示,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 ⑤群体的工具作用 §人们加入某一群体有时是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目的,或实现与群体无关的期待。此时,人们加入群体成了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 §心理学家罗斯(I·Rost, 1952)研究发现,工会成员们报告,工会成员身份的意义在于得到高薪和更大的工作保障。威勒曼等人(B·Willerman L·Swanson, 1953)的研究揭示,女大学生参加联谊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试图通过这种身份增加自己的学校声誉。 2.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也叫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例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就是这种含义。 早在1930年,心理学家达谢尔(J·F·Dashiell)就通过“拔河实验”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独立参加实验,那么平均拉力可达63公斤;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2人一起拔河,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公斤;3人时继续下降为53.3公斤;8人时人均仅剩31公斤。(待续) 1988年,心理学家杰克逊等人(J·M·Jackson K·D·Williams)总结了49项有关社会惰化问题的研究。结果发现,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作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增大到8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80%。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