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医大中医学专业 毕业论文--综述.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首都医科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PAGE \* MERGEFORMAT 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发病年龄一般在20~50岁,发病率男女无显著差别。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慢性反复发作。本病是一种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复杂疾病,治愈难度大, 复发率高, 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发生率比正常人高 5~20倍,平均为3.5%~7%), 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关于本病,中医学对其已有相关记载,并在该病的认识和治疗等方面有一定特色。本文通过总结近10年来中医对UC研究和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希望能对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生主要与精神因素、饮食结构、感染因素、过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而免疫因素在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丛(或尚未明确的特异性微生物)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可能由于抗原的持续刺激或(及)免疫调节紊乱,这种免疫炎症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长期的炎症浸润、糜烂、纤维化等导致了该病的多种临床病理表现。 中医学中虽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自《黄帝内经》起,历代医籍中就不乏对该病的相关论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入六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满溏泄,传为赤沃”。归纳《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泻、下血冻或脓血为主症,甚至出现身热死亡的疾病;赤沃是下血、赤痢的疾病。后世也有相关论述。张仲景的《伤寒论》云:“下利己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这段描述突出本病发作与休止交替的特点,后世称之为“休息痢”。休息痢作为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饮,因痢积久,或冷气,或热气乘之,气动于饮,则饮动,而肠虚受之,故为痢也。冷热气调,其饮则静,而痢亦休也。肠胃虚弱,易为冷热,其邪气或动或静,故其痢乍发乍止,谓之休息痢也。”符合UC反复发作的特点。《济生方·痢疾》中关于“今之所谓痢疾者,即古所谓滞下是也。夫人饮食起居失其宜,运动劳逸失其度,则脾胃不充,大肠虚弱,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成间而入,故为痢疾也”的论述,则可视作对uC病因病机的总结与概括。总之,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古代文献虽无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肠澼”、“泄泻”、“下利”、“久痢”、“休息痢”、“滞下”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为内伤七情、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所伤;外因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病机上,本病发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运化失调,多是在胃肠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而致痰、热、湿邪客于肠道,与肠中气血相搏结,导致大肠传导失司,气机不畅,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而发病。正如严用和在《济生方·痢疾》中所云:“夫人饮食起居失宜,运动劳役过其度,则脾胃不充;饮食失度,过劳伤身,复感外邪所致。”本病病位在肠,与脾、胃、肝、肾有密切关系。《景岳全书·杂证谟·痢疾》中有论述:“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胃”。 2 辨证分型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复杂,目前国内中医界对其证型的分法还有很多争议。经过总结归纳,常见的证候分型有以下几种: 2.1 根据症状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2年9月在山西临汾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制定了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方案将本病分为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和气滞血瘀等六型,国家药监局颁布的《中药新药l临床研究指南》也按照此标准分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在重庆会议上将本病分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和血瘀肠络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本病分为湿热内蕴证、脾虚湿困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肠络瘀阻证和阴虚亏虚证。上述提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实质一样,均根据症状来分。 2.2 根据病期分:临床还有将本病主要分为两型者:即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标实为主,兼有本虚;缓解期本虚为主,余邪未净,往往兼有瘀血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