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分组报告渔父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莊子》中的孔子形象 1.道家對儒家譏諷批判的對象 2.道家人物的陪襯 3.道家思想的代言人 * 道家對儒家譏諷批判的對象 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倖於封侯富貴者也。子之罪大極重,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餔之膳!(〈盜跖〉) * 道家人物的陪襯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髮而乾,慹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老聃曰:「吾遊於物之初。」(〈田子方〉) * 道家思想的代言人 仲尼曰:「譆!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人間世〉) * 莊子的『息跡』書寫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 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 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猊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 不可壅。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孔子不出三月,複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傳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 1.指向氣息 2.跡者,真也。 3.漁父行於水上,名符其實的『息跡』 * 參考資料 《莊子.漁父》篇之解析 鄒湘齡 著 哲學與文化 廿五卷 第八期1998 . 8 《新譯莊子讀本》黃錦鈜(民95)。臺北市:三民。 陳鼓應注釋《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年11月五版 尚建飛〈寓言化的孔子形象與莊子哲學主題 〉,陝西省,《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03期 中國學術論壇 漁夫與孔子 作者:夏可君 《莊子外雜篇研究》 劉榮賢著 * 報告完畢! 感謝各位的聆聽~ * * 莊子分組報告 漁父 第五組 王乙茜 郭芮陵 林雅惠 王怡丹 * 題解與主旨 主旨: 藉寓言之文學形式,以漁父之名,批評儒家禮樂人倫的觀念,斥孔子「擅飾禮樂,選人倫」,責其「苦心勞形以危其真」,當任自然,不宜分外求世,唯保真乃能道存。 * 題解與主旨 題解: 1.成玄英:「漁父,越相范蠡也。」 2.阮毓崧:「漁父就是漁翁。」 3.本篇藉漁父和孔子的問答,說明不宜分外追求外物,應該固守本真而大道自存的道理。 * 漁父篇章架構 孔子遊乎緇帷之林……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 子貢還,報孔子……能去八疵,無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漁父聽聞孔子琴聲,召子貢、子路問之。得到答覆後認為孔子是多事之人,便轉身離開。 孔子認為漁父是聖人,請求漁父教授道理。 八疵四患 追影逐跡 精誠之至 漁父離開後,弟子們對於孔子如此卑躬屈膝的態度感到不解,孔子說明是因為尊敬有道之人。 孔子愀然而嘆……乃剌船而去,延緣葦間。 孔子以自己遭到四次詆毀的經歷,向漁父請教自己的過失。 孔子追問漁父「何為真?」 顏淵還車……今之漁父之於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 * 全文義理分析 孔子游乎緇帷之林(1),休坐乎杏壇(2)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 (1)緇帷之林:樹林鬱茂,布葉垂條,又像帷幕,所以叫緇帷之林。 (2)杏壇:水澤中高的地方叫壇,又因此處多杏樹,所以叫杏壇。 * 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鬢眉交白,被髮揄袂(1),行原以上,距(2)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 (1)揄袂:揮袖。 (2)距:至。 * 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客問其族。子路對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于齊民(1),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以治也。」又問曰:「有土之君與?」子貢曰:「非也。」「侯王之佐與?」子貢曰:「非也。」客乃笑而還行,言曰:「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 (1)齊民:平民。 * 子貢還,報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聖人與?「乃下求之,至於澤畔,方將杖弩而引其船(1),顧見孔子,還鄉而立(2)。孔子反走,再拜而進。 (1)拏:船槳。引:滑開。 (2)還:「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