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课程报告
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
学号:2101160014
姓名:刘慧民
班级:研四·B3班
专业:地质工程
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指导老师:张秀荣
提交日期:2016.10.24
摘要
本文讨论的是中国地质精神的形成及其传承,主要时间段为新中国成立至今。以中国地质发展史为出发点,综合各时期的地质文化,探讨中国地质精神的形成,论述地质精神在不同年代的具体内涵,阐明当下地质精神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并提出对如何弘扬地质精神的思考。
关键词:地质发展史 地质文化 地质精神 形成 传承 弘扬
目录 TOC \o 1-3 \h \z \u
引言 1
一、中国地质发展简史 1
二、各时期的地质文化 3
三、地质精神的形成 5
四、地质精神的传承 6
五、新时期的地质精神及其作用 7
六、对如何弘扬地质精神的思考 9
七、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1
PAGE 6
PAGE 4
引言
地质精神被称为“地质之魂”,是地质找矿工作的制胜法宝,是地质人使命和理想的指路明灯。在目前经济新常态的时期,国家经济体制在改革,地质行业也面临着倒逼转型的新局面,地质工作者除了要坚持地质精神的指引,继续传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还要充分利用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地质精神,坚守献身地质的责任和荣耀,坚定找矿立功的使命和理想,用实际行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认同并加入到新时期的地质工作中来。
一、中国地质发展简史
中国的现代地质科学完全是由西方引进,而非根植于国内。1840年以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国家开始派人调查中国地质矿产。当时有识之士开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翻译书籍。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地质文献最早的是周树人(鲁迅)的《中国地质略论》,1903年刊于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他还同顾琅合编《中国矿产志》,1906年在上海出版。但这些文章主要是出于当时爱国的热忱和对振兴实业的期望,而不是地质研究的成果。
中国地质事业的真正开始是1912年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此后数年,章鸿剑、丁文江、翁文颧这三位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革路兰缕,艰难创业。于1913-1916年创办地质研究所,自己培育地质人才;于1916年建立地质调查所,开发矿产调查和地质填图工作;陆续建成图书馆、实验室和陈列馆,出版各种专报;于1922年开始出版《中国古生物志》,短期间即饮誉中外。地质调查所成立后短期内即能全面发展,取得国际上的普遍重视,是中国地质界的幸运和骄傲。
1920年李四光和美国学者葛利普到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大大加强了地质教育;1922 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出现了20年代中国地质界第一个繁荣期。在李四光、丁文江、翁文颧等的全面领导和规划下,人才辈出,成就斐然。李四光于1926年代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志》和1929年发表于英国《地质学杂志》上的有关东亚和全球构造的文章,可能是第三世界 地质学者涉及全球问题的第一人,说明当时中国地质研究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1937—1949年, 在民族苦难的战争年代,地质工作相对局限于中国西南和西部的大后方,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而在地质学人的艰苦努力下,地质研究和地质教育却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在地质研究的总结和系统编图方面,尤 为引人注目。李四光于1939年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地质》既奠定了地质力学的基础和雏型,又包含了大量地层和区域构造的资料。黄汲清于1945年出版的《中国主要构造形式》是运用当时的先进构造理论概念对中国构造史所作的全面分析,至 今仍有参考价值。这两本英文著述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和重视。在这一阶段后期,在黄汲清领导下,编出和重编了14幅10万分之一地质图,基本上覆盖了 中国的东部。这些图幅虽然在解放后出版,但却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事业大规模发展,按照苏联模式,全面规划和大力开发了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和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勘查,地质机构和地质教育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明显的效益是大量资料数据的获得,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使得基础地质和应用地质的各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在基础地质方面,有大规模的20万分之一地质填图和1加万分之一和30万分之一各种专业图件的编制。
1959年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后,于60年代前期出版的地层和古生物两个系 列专著是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总结。50年代苏联大地构造理论的引人使中国构造地质界思想活跃。除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和黄汲清的多旋回综合构造理论外,还出现了一些构造学派。应用地质方面石油地质学和煤地质学的发展提高了沉积和古地理的研究水平。为规划工作服务的全国性油、煤、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