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9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经济史 教材简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经济史》王玉茹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主讲教师简况 朱仁友,男,1966年2月出生,四川省资中县人,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出版专著《中国农地价格探析》,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荣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荣获省部级三等奖1项。 主讲内容 导论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导论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色 经济史研究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色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历史观与方法论 经济学与经济史 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就是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包括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状况)、经济思想、经济理论。 历史观与方法论 ——经济史既属于历史学的研究内容,也属于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作为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应以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研究经济发展的历史,同时需要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寻经济发展的规律。 经济学与经济史 ——经济发展的历史,也是经济思想和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经济思想,有些经济思想被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理论,如关于货币、地租地价、商品价值、流通规律、财政收支、税赋、国际经济关系等方面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 经济史研究中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包括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史,也包括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创新经济学理论。) ——计量分析与经济史研究 ——社会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 ——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方法(明代中叶-清代中叶:施坚雅的九大经济区: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岭南、云贵) 第一章 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资源与环境 第二节 古代社会的人口增长、分布与流动 第三节 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资源与环境 一、古代社会的地理环境 二、古代社会的资源禀赋 三、古代社会的人文环境 一、古代社会的地理环境 (一)古代社会的气候变迁 (二)古代社会的生态环境变迁 (一)古代社会的气候变迁 在自然界的诸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一种,其变化通常导致动植物、河流、湖泊、冰川、雪线等自然环境的变化。自公元前3000年以来,我国的气候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总体趋势是变冷。大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新时期时代晚期到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温暖期。这是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的重要的自然原因。 (二)古代社会生态环境变迁(1) 远古时期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远古时期,我国的森林地带大致占了总面积的1/2左右。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广袤的森林和天然植被。华南、滇南、藏南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黄河流域,生活着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 (二)古代社会生态环境变迁(2) 生态环境的破坏: 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经历了三次破坏,主要都是由于黄河中游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引起的。 第一次大破坏:秦汉两代实行“实关中”政策,从关东向关中大量移民(西汉初期约30万),由于大规模垦荒造田,导致森林和天然植被遭到巨大破坏。 (二)古代社会生态环境变迁(3) 第二次大破坏:唐宋时期大量军队戍边屯垦导致森林植被遭到巨大破坏。 第三次大破坏:明初实行“开中法” (商人从南边运量到边境换盐,以充实军粮。),并导致了大范围的商屯,即由换盐商人在漫长的边境地区雇佣劳工种地生产粮食以便就地换盐。由于大规模垦荒,造成生态环境巨大破坏。 ——从魏晋南北朝大量北方人口进入江南开始,经济中心南移,由于过度开发,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也迅速恶化。 ——人口集聚和发展经济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二、古代社会的资源禀赋 (一)土地资源 (二)矿产资源 (一)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稀缺: 土地资源是古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最根本的条件。由于中国地形地貌复杂,山川纵横交错,可利用土地面积小,与我国领土面积相当的欧洲相比,我国平原面积占领土面积的比例很小,平原总面积仅约12亿亩,而欧洲平原面积约100亿亩。另外,我国气候类型多,地形地貌复杂,容易发生自然灾害,平均半年就发生一次大的自然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矿产资源(1) 矿产资源富庶,但开发量小。 中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从矿产资源整体规模看,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其中,煤、铁的储量较大。早在夏商周期,中国人就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开始运用到生产中。最迟到北魏时期,我国就有了开发煤炭资源的记录。我国各种有色金属矿藏居世界前列。 (二)矿产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