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快乐 实用 高效
课 题:《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班 级: ; 姓 名: ;类 别:
学习目标:
1、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3了解演说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
1、对诗化语言的欣赏和理解。?2、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简介伏尔泰和雨果。2、识记文中“陨落”、“诅咒”、“弥留”、“灵柩”等词语。
3、能以“赞美”的感情朗读本文。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运用课文的导语(见书30页)。
二、自主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生于军官家族。主要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凶年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和其他许多戏剧作品,对后世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伏尔泰,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喜爱文艺。中学毕业后,因作诗讽刺宫廷而遭囚禁。在狱中完成第一个悲剧《奥狄浦斯王》,出狱后因宣传启蒙思想,多次受迫害并被放逐国外。为避开当局追捕,晚年避居法瑞边境,积极参加政治斗争。
2、演讲的特点: 演讲 = 带着感情演 +带着感情讲
四个条件:演讲者 听众 时间 环境 三个手段:有声语言 态势语言 主体形象
态势语言是指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神情)。
主体形象是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
三、合作探究
1、识记下列划字词的音和形。
陨落 诅咒 曙光 弥留 灵柩 诉讼 凌驾 深邃 睿智 蕴涵 怜悯 恪尽职守 污蔑 鞠躬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兼而有之 ②恼羞成怒 ③恪尽职守 ④登峰造极
3、快速默读课文后明确:感情基调是 。朗读语调是 。
四、拓展延伸
朗读训练:见书35页课后练习一。(能又演又讲更好!)
五、当堂检测
选择五到十行文字朗诵,要求读音正确,感情到位。
六、课堂小结 :这篇激情澎湃的演讲是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崇高礼赞,也是对正义的喊,良知的呼唤,是演讲中的精品。 很好的展现了雨果的浪漫主义语言风格和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的人格!
七、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2、熟读课文。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伏尔泰的智者和斗士形象。
2、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由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导入。
二、自主学习
⑴、在第一段中找出最能够体现雨果对伏尔泰评价的一个词和一句话。
⑵、为什么雨果认为伏尔泰是永生的?
⑶、世人怎么对待伏尔泰的逝世?雨果呢?
⑷、伏尔泰是几个世纪前的伟人,在雨果口中他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学生独立思考,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伏尔泰形象的句子。
三、合作探究
A、分析“斗士”的形象。思考讨论:
1、斗争的原因是什么?
2、对象是谁?
3、以何种方式?
4、具体的表现是什么?
5、结果怎样?B、分析“智者”的形象。1、雨果抓住伏尔泰的什么特点去表现的?
2、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他的哪些特点?
四、拓展延伸
在雨果笔下,雨果的微笑含义如此丰富,在茨威格笔下,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那般变幻莫测,试学习这种写法:以某个细节(特点)反映某人巨大贡献和精神境界。
五、当堂检测
见书35页课后练习二。
六、课堂小结
“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用著作同封建专制制度斗争,教导、安抚、教化人,用行动为受害者辩护,替弱者伸张正义,他把人的尊严伏赋予黎民百姓,鼓舞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走出来,推翻君主统治,开创一个民主文明的法兰西。为此,他受尽磨难,却永远微笑!他是海燕,他是耶稣,他是永生的!?七、布置作业
背诵你最喜欢的段落,至少一段。
八、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欣赏和理解本文诗化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如盛赞李白:你就是唐朝,你就是诗!
盛赞毛泽东:
二、自主学习
自选精彩语句读诵。
三、合作探究
本文诗化的语言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鲜明对比、生动比喻、渲染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