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生活到课本 选点突破 探寻三美.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济阳县第十中学 杨晓 教学目标: 读文章,明确说明对象,概括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作者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的语言。 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他的语言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跟随竺可桢老先生去一探究竟。 初读课文,了解说明对象 1、初读课文,了解什么是物候 过渡语:说一说你搜集的农谚 看一看老师搜集的农谚,谁能用咱们济阳的方言,模仿老百姓的口吻来读一读。 出示幻灯片:天上起了鲤鱼斑,明日晒稻不用翻。 这句谚语中描述的自然现象是不是物候? 追问1: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找到文中出现的第一个“物候”这个词,读一读这个句子。 追问2:是不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物候?(或作为物候的自然现象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学生会找到“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从而判断同气候有关系,据以安排农事,两个要素。 追问3:把两个要素连起来,说一说什么样的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他为物候。 追问4:分析“天上起了鲤鱼斑,明日晒稻不用翻。”这句农谚,哪是“同气候的关系”,哪是“安排农事”? 2、细读课文,赏析生动的语言 过渡语:物候作者又给他起了一个很动听的名字?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怎样描述他所看到的大自然的语言的呢?用了非常美得一个段落。 教师示范配乐朗读 学生展示积累的词语 比较赏析:词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把“翩然”删掉可不可以。 预设:“翩然”把小燕子的轻快敏捷写出来了,如果不用就感觉小燕子穿越千山万水,风尘仆仆,疲惫不堪的归来,用翩然就感觉燕子满面春风的从南方飞来,是来赴春的约会。 ④学生自己赏析“苏醒”“萌发”“次第”“簌簌”“销声匿迹”等词语 ⑤学生齐读再次感受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的第一大美点。 3、明确说明对象 你认为本文的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 预设:①大自然②大自然的语言③物候 三种答案都会出现。讨论后得出: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他们都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追问:为什么不用“物候”作题目而用“大自然的语言”? 追问:文中还有没有用拟人手法表达大自然唯恐农人误了农时的句子? 齐读: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⑤。”这样看来,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速读课文,梳理说明顺序 过渡语:本文还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 ①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从第四段开始通过找中心句的方法,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6-10)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 (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设:(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不好概括,通过筛选“首先”“对于”“还可以”“也可以”等词语来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明确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②细读课文,明确说明顺序 过渡语:本文运用逻辑顺序非常有条理,这种条理是本文的第二大美点。文章的局部(6-10)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也是非常有条理的。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几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 四个因素: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出示幻灯片:(一)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三月的海南 出示幻灯片:(二)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四月的大连 明确:不能调换,按有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③细读课文,赏析说明语言 出示幻灯片:1、说说第8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此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明确:1、第8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凡是”“约1度”“无几”“若干” 四、走近作者,学习科学精神 过渡语:如此准确的数据作者是如何得来的呢? 讲述:“竺可桢随身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气温表、罗盘。他随时随地的进行观察记录。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这是他注重观察的结果。 “他71岁时,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 这是他讲究实证的结果。这种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讲述:竺可桢作为卓越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是被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我们大家不知道的是他曾经做过13年浙江大学的校长,并提出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求实”,这是不正确的。“求是”是在注重观察讲究实证基础上的求真精神。 课堂小结 以提问的方式小结本课主要内容。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的说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