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 柳邦声 2007年9月 通信的基本概念 通信就是进行消息的传递,利用不同的方式把信息从甲地传播到已地. 通信的分类 1、传输媒质分:有线通信、无线通信 2、信号特征:模拟通信、数字通信 3、工作频段:长、中、短和微波通信 等 GMDSS的基本概念 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The Global Maritime Distress and Safety System)简称GMDSS系统,是采用先进的通讯手段如卫星通讯、数字技术、微机控制来替代了近百年的传统的人工莫尔斯(Morse)电报和无线电话的通讯系统,实现了水上无线电通讯的自动化,极大改变了船舶的通讯条件,对海上船舶搜寻救助与航行安全起到充分的保障作用,是海上无线电通信的一次革命。 GMDSS系统的法律依据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有关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无线电通信部分的1988年修正案,就是我们常说的SOLAS74公约88年修正案,SOLAS74/88公约,此修正案于1992年2月1日开始生效。 因此GMDSS系统开始实施的日期是1992年2月1日。 前海上无线电系统的 形成过程 1、1899年11月的美国“圣保罗”号(St Paul)船舶电台与Wight小岛的马克可尼海岸电台实现第一次船舶无线电通信,当时海上通讯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商业信息的传输,航行安全没有被充分重视 。 前海上无线电系统的 形成过程 2、在1914年的(TITANIC)号发生事故后,血的教训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海上无线电通信的主要目的是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及人命安全。 3、1915年各海运国家首次制定的《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规定:以500KHz为搜救频率,每条船应有固定的“船舶呼号”,建立报务员的值班制度,以保证对遇险船舶的守听,同时要求船舶应配备由蓄电池供电的应急无线电收发信机。 前海上无线电系统的 形成过程 4、1948年,联合国的“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IMCO)”制定的《1948年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规定以2182KHz作为无线电话遇险报警频率,该公约于1958年生效。 5、1974年,IMCO又通过了新《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该公约于1980年5月25日生效。 前海上无线电系统的 形成过程 6、1981年11月,IMCO召开海协大会对公约做了修正,这就是1984年9月1日生效的《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1981年修正案》。 7、1983年IMCO召开的海协大会又对公约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形成《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1983年修正案》,它于1986年7月1日生效。GMDSS系统实施前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就是以《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及其1981、1983年修正案的规定作为法律依据的。 前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特点 1、海上中心 2、设备配备按照船舶吨位大小 3、使用MF/HF/VHF收发信设备, 以无线电话、摩尔斯电报等通信方 式为基础 4、要求航行中的船舶必须在遇险频 率上守听 前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特点 5、船用发信机的发射能力必须满足 规定的最小距离(半径)的要求; 6、遇险船舶附近的船舶收到遇险船舶 报警信号后,应给予应答并前往营 救; 7、岸台收到遇险报警信号后,有对 遇险船舶及其人员营救的义务; 前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缺点 1、难以实现远距离的遇险报警 2、必须配有训练有素的无线电报务 员来完成通信工作 3、人工守听遇险报警,常有延误和漏听 情况发生 4、短波通信不能用于遇险和安全通信 中 前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缺点 5、各国虽然建立许多搜救机构和设施, 但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机构和设施不 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由于没有统一的搜救机构和搜救程 序,因而不能进行广泛和有效的营救 和协调工作 全球海上安全遇险系统的 由来 1、1973年IMCO第八届大会做出A283号决议案“关于发展海上遇险呼救系统的建议” 2、1979年,IM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