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型等。 甲、戊型肝炎表现为急性肝炎,病程约 2-4个月,可呈暴发流行。 乙、丙、丁、庚型肝炎多表现为慢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肝炎的临床分型 一.急性型:⑴急性黄疸型 ⑵急性无黄疸型 二.慢性型:⑴慢性迁延型 ⑵慢性活动型 三.重型:⑴急性重症型(暴发型) ⑵亚急性重症型(亚急性肝坏死) (3)慢性重型 四.淤胆型 五.肝炎后肝硬化 急性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黄疸型 分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可有发热、乏力,消化系统症状, 病后3-10天,丙氨酸转氨酶(ALT)开始升高,尿色加深变黄,皮肤、巩膜黄染,肝大压痛,脾可轻度肿大。 2-6周后,症状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 2.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似黄疸型,但无黄疸且症状较轻,多于3个月恢复。 胆红素尿 慢性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慢性迁延型: 2.慢性活动型: 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重症型(暴发型):黄疸迅速加 深,胆红素与ALT呈分离现象(胆酶分离),出现昏迷、抽搐、出血,并发脑水肿及肾衰而在3周内死亡。 2.亚急性重症型(亚急性肝坏死):病 程可达数周至数月,部分治疗后可缓 解,但易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重型肝炎 如重型肝炎患者实验室指标“三低一高”,即凝血酶原活动度低,血清胆固醇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而胆红素剧增,是发生肝功能衰竭进入晚期和预后不良之兆。 淤胆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为特征的综合征。占黄疸型肝炎的2~8%。病毒性淤胆型肝炎约占病毒性肝炎病人的3%,甲、乙、戊型肝炎均可引起,多发生于急性肝炎发病数周之后 淤胆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轻而黄疸深为主要表现。 尿色深黄而大便色浅:皮肤黄染、瘙痒、大便陶土色。 血清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和胆固醇显著升高,尿胆红素增高,尿胆原明显减少或消失。 尿色深黄而大便色浅原因: 由于胆道系统有炎症,造成梗阻,排泄至肠道的胆汁成分减少,故大便颜色浅,似陶土色,故称陶土色大便,而淤滞的胆红素逆流至血液,由尿排出,故尿色极深。 治疗要点: 预防措施 一、管理传染源 二、传播切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资料 有无家人患病史及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史; 是否进食未煮熟的海产品如贝类或其他不洁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 是否接受过手术、血液透析、血液或血制品应用史、注射史等。 护理评估 2.身心状况 ⑴症状评估:询问有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厌油食、腹胀不适等消化道症状;有 无尿色改变;有无发热、皮肤及巩膜黄染。 ⑵护理体检:注意皮肤和巩膜是否有黄疸及其 程度;肝脏大小及质地,有无压痛;有无蜘 蛛痣、肝掌。 ⑶心理社会状况:因病程长,且有传染性,或 害怕转为慢性,或慢性肝炎久治不愈,害怕 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久病经济负担加重而 产生紧张、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 护理评估 3.辅助检查资料 有无转氨酶增高,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有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黄疸病人尿中胆红素及尿胆原是否有阳性改变; 肝炎标记物的检测。 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 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发热、摄入减少、 呕吐、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4.焦虑 与缺乏肝炎的知识、病痛导致的不适感病情 反复、久治不愈、担心预后及害怕传染家人有关。 5.有组织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胆盐沉着刺激皮肤引 起瘙痒,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出血倾向,病重而长期 卧床有关。 6.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出血。 护理目标 1.病人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 2.病人活动耐力改善或恢复。 3.病人营养改善,食欲好转或恢复,体 重增加。 4.病人焦虑情绪减轻或消除,并能采用 有效的应对措施。 5.病人能描述有关的危险因素,减少和 避免损伤的发生。 护理措施 1.生活护理:了解病人生活习惯,协助做好 生活护理。 2.饮食护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