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四川雉鹑研究进展与问题.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雉鹑保护与生态学研究 Research of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of Buff-throated partridge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ichuan University 冉江洪 Dr.Jiangh.Ran 2009.8 rjhong-01@163.com 10th China Ornithological Society Symposium 10th China Ornithological Society Symposium 四川雉鹑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我国特有种,仅分布在四川、云南、青海及西藏的部分地区。在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3500m~4500m的针叶林、高山灌丛和林线以上的岩石苔原地带,冬季可下到海拔3500m以下的混交林和林缘地带活动 。 夜栖地 roosting tree 巢域 home range 巢 nest 扩散 dispersal 繁殖reproduction 婚配制度 mating system 10th China Ornithological Society Symposium 主要研究内容 research content 夜栖地 Roosting tree 对15个群多次重复观察,四川雉鹑偏爱夜栖于冷杉林。 10th China Ornithological Society Symposium 冷杉林内,它们常使用胸径为27.3 cm ± 1.1 SE (n = 58),且位于较大坡度、远离小径和具有较小最近乔木距离的冷杉和红杉树。于树上时,群体成员总是(100%, n = 95)挤靠在同一枝条上;枝条通常距地高7.4 m ± 0.1SE (n = 58),基径4.2 cm ± 0.1 SE,且具有明显东指向(47.2%, n = 74)。 这些选择其主要目的在于调节体温和躲避天敌,此为对高山低温环境和天敌压力的适应。 巢域 Home Range 10th China Ornithological Society Symposium 繁殖期家域平均6.5±1.4h㎡(n=19), 非繁殖期11.2±1.8h㎡ (n=12), 全年 12.7±0.7h㎡(n=8) 小于大多数已知雉类的家域面积 巢 Nest 10th China Ornithological Society Symposium 四川雉鹑营营巢时间在3月底至6月,可营地面巢和树上巢两种巢型。 两种类型的巢均可分布于鳞皮冷杉林、高山栎林和杜鹃灌丛三种植被类型中。 10th China Ornithological Society Symposium 地面巢位于乔木或者灌丛的基部,结构简单。 树上巢一般筑于乔木的近树干处(鳞皮冷杉林)或者高山栎的顶端(高山栎林),结构相对精致,距地高5.73±2.39m (n=42)。巢材为就地取材,大多数巢为当年新做,也有以旧巢修缮利用的。 位于鳞皮冷杉林的树上巢巢址树比对照树具有更大的巢上方隐蔽度和巢下方隐蔽度。在高山栎林内树上巢的巢址树和对照树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第一次卵被捕食后,会第二次产卵,但产卵数量一般为1-2枚,少于第一次的3-5枚。 还在进一步增大样本数量的研究 扩散 Dispersal 10th China Ornithological Society Symposium 已经标记了35个,其中6个幼体(5雄1雌),被2009年6月记录的有16只(13只成体,3只幼鸟) 在6只幼鸟中,有3只被记录,其中有2个雄体还跟随家族。雌鸟重组家族。 在标记的29只成鸟中,死亡7只,活体有13只被发现。 还得不到规律 繁殖 Reproduction 10th China Ornithological Society Symposium 三年共56个群被发现和观察,群体多为2-5个体组成,平均大小为2.89 ± 0.09 (n=56),不具年间差异。 成体性别比例明显偏向雄性,性比为1.53 : 1,且该偏向在不同年间差异不显著。 繁殖成功率较低。3年仅有28.6%的群体成功具有后代。2006年的繁殖成功率(50%)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8年。 有帮手的群体其繁殖成功率(32.5%)稍高于无帮手的群体(18.8%),但差异不明显。后代存活数量和群体大小正相关,但趋势不明显。 婚配制度 Mating System 10th China Ornithological Society Symposium 所有56个群的组成形式皆被识别: 28.6% 组成的群为1雄1雌,71.4%为非2个个体的群,其中的80%为1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