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策略   “互动”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我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接触、研究过很多优秀的问题设计,一并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误区之一:表面热闹,华而不实。 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老师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 一位教师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前半部分, 课堂实录如下: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生:“有菜畦、皂荚树――”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什么物体?” 生:(表情疑惑) 师:“是植物还是动物?” 生(齐):“植物——” 师:“还写了什么?” 生(齐)“蟋蟀、油伶――” 师:“这是?” 生(齐):“动物――” 师:“对,既有植物,又有动物。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它们的?桑椹是――?” 生(齐)“紫红的――” 师:“紫红是什么呢?” 生:(小声的有不少) “是颜色” 师:“对,是颜色!黄蜂呢?黄蜂是什么样的?” 生(抢):“肥胖—-” 师:“‘肥胖’是写黄蜂的什么?” 生:“ 形态――” 接着老师又问了一连串的问题,问鸣蝉是写什么季节的景物?对叫天子的描写是动景还是静景?这些景都是从人的哪些感官角度来写的,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共提了33个问题,课堂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却凝固了。 后来,另一位教师上同样的内容,他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教学设计如下: 学生看书,思考,出示小黑板: (1)百草园里有哪些景物? 生: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2)作者用了哪些确切的词语和修辞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上黑板在括号里填上确切的词语。 (3)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得具体、真切、生动? 生1:作者对百草园景物作过细致的观察,他非常熟悉这里。 生2: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生3:作者对百草园非常热爱。 师:看来,我们写景的时候,要有灵敏的眼睛观察,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还要有丰富的词语,恰当的修辞。这样才能把景物写得生动。 (4)读了这段文章,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 生1:百草园有美好的景色,我真想去看。 生2:百草园有无穷的乐趣。 整个课堂容量大了许多,但给学生的感觉又是轻松而快乐的。 误区之二:问题设计不科学。 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如:教师提问“对不对?”、“好不好?”很少问“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问题语言表述不恰当。问题表述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有一位教师在上《紫藤萝瀑布》时,这样设计提问:“请找出课文的重点段落读一读,说出你的理解”。学生根本不理解本文的重点段落在哪,所以无从思考。可以这样设计:“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同样为了突破“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这样的三维目标,后者提问更直接、明朗,从而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作者的情感变化的积极性。 提问设计偏离了课文中心。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政治课。我2004年在长沙地质中学听课,是湖南省优质课大赛。有位选手上《食物从何处来》,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结合 生物学科的学习,用图文或语言表述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还有一个选手上《乡愁》时设计问题:“假如现在余光中先生在这里,你能猜想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吗,你知道现在的两岸关系形式吗?”专家点评这两堂课的时候,引用了新课程标准:“语文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文本的解读,与学生情感互动,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同时还指出,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或是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总要牵强附会的设计例如爱国、思考人生、道德规范之类的教学情境,而没有在文本本身的感染力上作文章。 提问设计于笼统、不具体、或是问题之间零乱,没有层次。这样的提问,学生没有了思维的方向与动力。一位教师上《海燕》,在学生自主品读时,仅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细读本文,赏析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说说海燕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的回答就是把参考资料上的对某些重点段落的理解描绘出来。根本无从发现问题,也没有提出问题,解决的问题对自己的思维毫无益处。真正有效的问题设计首先需要扣住文章中心;其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第三,要能激发

文档评论(0)

170****02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