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学习资料分享----
“零和”本是一个博弈学概念
“零和”本是一个博弈学概念,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一方得到的正是对方失去的,得与失相加是零。这反映在思维上就是零和思维。零和思维看似有经济学模型的支持, 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错误哲学基础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博弈论关于零和的模型, 只是对抗性博弈在绝对封闭状态下的一种理论情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 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对人类社会利益偏好多样性的形象描述;西方谚语“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 ,也是同样的意思。只要系统是开放的、历史是前进的,零和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事实上,人类社会正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人类社会实践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零和思维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哲学判断基础上的。 因为预设人性是恶的,就武断地认为所有人的人性都是恶的, 在社会交往中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所以必须把所有利益都攥在自己手中, “自己好处通吃,别人只能完败”。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人性有恶的一面,但也可以举出更多人性为善的事实。 人之为人,不在于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而在于面对善与恶的纠缠,可以作出顺应客观规律、彰显人性光辉的正确选择。 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以一时之偏蔽恒常之正,把一种哲学假设当作客观事实和立论基石, 这在理论上体现为无知,在实践中表现为偏执。 如果零和思维大行其道,在社会交往中动辄如临大敌、邻人遗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进步,世界也不会向前发
展。但事实上, 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就是因为人虽然免不了被人性中恶的一面诱惑一时, 但抑恶扬善、抱团成群始终是“学以成人”的主旋律,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基调。
零和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零和
思维之所以为了一棵树木而甘愿失掉一片森林, 是因为形而上学思维
看不到社会实践中的合作、变化、发展,无视开放进步的客观规律。
对于秉持零和思维的人来说, 只有眼前的、 当下的利益才是真实可靠
的,其他的都不存在、都不作数。这种形而上学思维容易导致两种倾
向:一是悲观, 对未来没有也不敢有信心,总担心已经得到的东西会
失去;二是保守, 对于发展变化怀有深深的恐惧,总担心别人超过自
己。事实上,人作为社会性的存在,不是在封闭状态中自生自灭,而
是在不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证明和实现自己的存在。 虽然眼前的蛋糕
就那么多,但放开眼界,外面还有更多的蛋糕;虽然当下的蛋糕就那
么大,但长远来看,将来会做出更大的蛋糕。零和思维自我封闭、拒
绝合作,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一套逻辑,采取尔虞我诈、以
邻为壑的老一套办法, 结果必然是封上别人的门也堵住自己的路, 侵
蚀自己发展的根基也损害人类的未来,最终害人害己。
(摘录自 2018 年 09 月 06 日《人民日报》的《零和思维没有出路》)
1.下列四句话所反映的思维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B.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C.棋盘外总是有东西的。
D.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2.第二段画线语句“同样的意思”是指下列哪项?( 3 分)
A.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零和的现象。
B.人类社会生活中有舍有得是一种常态。
C.人类社会利益偏好、选择是多样的。
D.人类社会实践是不断进步、永无止境的。
3.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零和”概念在理论上荒谬,在实践中有害。
B.零和思维是无稽之谈,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不可能存在。
C.人类社会及其实践过程不可能为零和思维提供绝对封闭条件。
D.要作出顺应客观规律的正确选择, 就应该转变 “性恶”观点。
答案解析
1.( 3 分) *D.【零 和思维方式】
2.( 3 分) *A.
3.( 3 分) *C.【 A 将“零和概念”与“零和思维”等量齐观。
B“看似有经济学模型的支持”。另外,事实上有的国家、有的人就
是零和思维的。 D原文:“人之为人,不在于究竟是人性本善还是人
性本恶,而在于面对善与恶的纠缠,可以作出顺应客观规律、彰显人
性光辉的正确选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