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经典).ppt

高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经典).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土塬 顶部平坦,边缘处沟谷纵横。等高线稀疏的地方数值大。 冲积扇 等高线呈圆弧形,并上密下疏。多有放射状河流或季节河流。 梯田 等高线平行,疏密相间。 风蚀蘑菇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蘑菇石基座因被高处蘑菇石遮挡,用虚线表示,而高处则用实线表示。 地上河 等高线图中表现为河道整体部分等高线向低海拔处凸出,而河床处等高线则向高海拔处凸出。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 a b a b P Q 60 50 60 50 P Q 50 60 K L M N K L M N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P R S T U R S T U Q P Q 1、某一点绝对高度的计算 250 150 200 300 350 100 海拔(米) 0 崖顶上限 250 崖底下限 100 崖顶下限 ≥200 崖底上限 ≤150 250 150 200 300 350 100 t b b t 相对高度计算: (n+1)dh≥(n-1)d 2、某两点相对高度的计算 (2)图幅相同,等高距相同,等高线疏密一致,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1)图幅相同,比例尺相同,等高线疏密一致,则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3、坡度的计算 (表明水平距离一样大) (表明相对高度一样大) (四) 褶皱山脉:平行水系; 山峰:放射状水系; 盆地:向水状水系; 山谷:常有河流(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山脊:水系分水岭; 陡崖:常有瀑布。 等高线密集,水能丰富,不利航运。 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 (四)等高线的应用 图中所绘甲、乙、丙三支流中,事实上不存在的是 。 N 300 200 100 300 100 200 丙 乙 甲 黄庄 乙 (四)等高线的应用 1.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东北流向西南 东南流向西北 西南流向东北 西北流向东南 2.图中X点的海拔可能是 A.180 B.200 C.220 D.240 3.图中Y点与X点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350 B.280 C.250 D.50 N a b a b X Y 400 300 (四)等高线的应用 凹坡、均匀坡通视情况好; 凸坡通视情况差;军事上,凸坡有利于埋伏。 中间有障碍物通视情况差; 3.判断通视情况 (四)等高线的应用 凸 坡 A C B 上密下疏 上疏下密 凹 坡 第一:凹凸坡 等高线上疏下密,凸坡,视野不好; 等高线上密下疏,凹坡,视野很好。 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读图判断在E、F、C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 。 G * 安徽桐城余双红 安徽桐城余双红 * 安徽桐城余双红 * 判断水文 判断气候 判断通视情况 选点(大坝、码头港口、居民点) 选线(道路、管线) 选面(农业布局) 安徽桐城余双红 图片:安徽桐城嬉子湖松山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DILI 地理 安徽桐城余双红 海平面 2号峰 海拔300m 1号峰 海拔500m 1号峰相对2号峰高200m 绝对高度(海拔)与相对高度 安徽桐城余双红 【等高线】 海拔相等的点的集合。 安徽桐城余双红 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山 H H H 等高面 等高距 等高线 安徽桐城余双红 同线等高。 同图等距。 线曲闭合。 线重必涯。 疏缓密陡。 (一)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山 等高线稀疏 缓 坡   等高线密集 陡坡 (注意:同一幅图中) 安徽桐城余双红 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同线等高。 同图等距。 线曲闭合。 线重必涯。 疏缓密陡。 示坡坡降。 (一)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安徽桐城余双红 同线等高。 同图等距。 线曲闭合。 线重必涯。 疏缓密陡。 示坡坡降。 凹凸有致。 (一)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山顶 100 200 300 400 凸出为脊 凹入为谷 第一种解法:大→小:为凸,是山脊; 小→大:为凹,是山谷。 第二种解法:“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安徽桐城余双红 同线等高。 同图等距。 线曲闭合。 线重必涯。 疏缓密陡。 示坡坡降。 凹凸有致。 大小有余。 (一)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大的更大,小的更小。”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二) 地面坦荡, 起伏不大。 在边缘十分密集, 而内部明显稀疏。 较高(500m) 高原 起伏不大, 坡度和缓。 等高线较稀疏, 弯折部分和缓。 较低(500m) 丘陵 四周较高, 中间较低。 四周密集,数值大; 中间稀疏,数值小。 无一定标准 盆地 地面平坦, 低平广阔。 等高线稀疏, 且较为平直。 很低(200m) 平原 坡度较陡, 沟谷较深。 等高线密集 较高(500m) 山地 地表特征 等高线形态 海拔高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