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hapter 5 Immobilized Enzyme and Cell 固定化酶和细胞 酶应用过程中的一些不足 酶的稳定性较差:除了某些耐高温的酶,如α-淀粉酶、Taq酶等;和胃蛋白酶等可以耐受较低的pH条件以外,大多数的酶在高温、强酸、强碱和重金属离子等外界因素影响下,都容易变性失活。 酶的一次性使用:酶一般都是在溶液中与底物反应,这样酶在反应系统中,与底物和产物混在一起,反应结束后,即使酶仍有很高的活力,也难于回收利用。这种一次性使用酶的方式,不仅使生产成本提高,而且难于连续化生产。 产物的分离纯化较困难:酶反应后成为杂质与产物混在一起,无疑给产物的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带来一定的困难。 Contents of chapter 5 优点: 不溶于水,易于与产物分离; 可反复使用; 可连续化生产; 稳定性好。 缺点: 固定化过程中往往会引起酶的失活 5.2 固定化酶的研究历史 固定化酶的研究从50年代开始,1953年德国的 Grubhofer和Schleith采用聚氨基苯乙烯树脂为载体与羧肽酶、淀粉酶、胃蛋白酶、核糖核酸酶等结合,制成固定化酶。 60年代后期,固定化技术迅速发展起来。1969年,日本的千烟一郎首次在工业上生产应用固定化氨基酰化酶从DL-氨基酸连续生产L-氨基酸,实现了酶应用史上的一大变革。 在1971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酶工程学术会议上,确定固定化酶的统一英文名称为Immobilized enzyme。 随着固定化技术的发展,出现固定化菌体 。1973年,日本首次在工业上应用固定化大肠杆菌菌体中的天门冬氨酸酶,由反丁烯二酸连续生产L-天门冬氨酸。 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菌体的基础上,70年代后期出现了固定化细胞技术。 1976年,法国首次用固定化酵母细胞生产啤酒和酒精,1978年日本用固定化枯草杆菌生产淀粉酶,开始了用固定化细胞生产酶的先例。 1982年,日本首次研究用固定化原生质体生产谷氨酸,取得进展。固定化原生质体由于解除了细胞壁的障碍,更有利于胞内物质的分泌,这为胞内酶生产技术路线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方向。 5.3 酶固定化技术 活性中心:保护酶的催化作用,并使酶的活性中心的氨基酸基团固有的高级结构不受到损害,在制备固定化酶时,需要在非常严密的条件下进行。 功能基团:如游离的氨基、羧基、半胱氨酸的巯基、组氨酸的咪唑基、酪氨酸的酚基、丝氨酸和苏氨酸的羟基等,当这些功能基团位于酶的活性中心时,要求不参与酶的固定化结合 酶的高级结构:要避免用高温、强酸、强碱等处理,而且有机溶剂、高浓度的盐也会使酶变性、失活,因此,操作应尽量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1、吸附法 利用各种固体吸附剂将酶或含酶菌体吸附在其表面上,而使酶固定化的方法。 常用的固体吸附剂有活性炭、氧化铝、硅藻土、多孔陶瓷、多孔玻璃、硅胶、羟基磷灰石等。 操作简便,条件温和,不会引起酶变性失活,载体廉价易得,而且可反复使用。 由于靠物理吸附作用,结合力较弱,酶与载体结合不牢固而容易脱落,所以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包埋法 将酶或含酶菌体包埋在各种多孔载体中,使酶固定化的方法。 包埋法使用的多孔载体主要有:琼脂、琼脂糖、海藻酸钠、角叉菜胶、明胶、聚丙烯酰胺、光交联树脂、聚酰胺、火棉胶等。 5.4 固定化酶的特性: 将酶或含酶菌体固定化制成固定化酶或固定化菌体以后,由于受到载体等的影响,酶的特性可能会有些变化。 固定化酶的稳定性一般比游离酶的稳定性好。 固定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一般与游离酶差不多,活化能也变化不大。 酶经过固定化后,其作用的最适pH值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这一点在使用固定化酶时,必须引起注意。影响固定化酶最适pH值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载体的带电性质,另一个是酶催化反应产物的性质。 固定化酶的底物特异性与游离酶比较可能有些不同,其变化与底物分子量的大小有一定关系。固定化酶底物特异性的改变,是由于载体的空间位阻作用引起的。 5.5 固定化酶的应用 高果糖浆的生产 青霉素酰化酶转化流程图 酶传感器 酶传感器是由固定化酶与传感元件两部分组成的,其中酶是与适当的载体结合形成的不溶于水的固定化酶膜。 最常用的酶传感器是酶电极,即将固定化酶膜与转换电极做在一起,当酶膜与被测物发生催化反应而生成电极活性物质后,电极测定活性物质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酶电极 酶电极是由固定化酶与各种电极密切结合的传感装置。1962年Clark和Lyons提出模型,1967年Updike和Hicks首先制造出酶电极并把它用于葡萄糖的定量分析。 酶电极一般可根据电极检测物理量的不同分为电流型和电压型,前者一般有氧电极、H2O2电极等,后者有NH3、CO2、H2电极等。 较典型的一种酶电极为葡萄糖酶电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