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位置”与身份_认同.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主体位置”与身份_认同政治   摘要:“主体位置”是身份/认同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以“主体位置”取代“主体”,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议题。福柯的主体位置理论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是揭示建构主体位置的话语权力机制;二是确立反本质主义的身份政治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流派践行了这两条路线。其中,“去除认同”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向。身份/认同政治应当注意吸收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仅要关注人们在话语系统、意义系统中的位置,也要关注其在经济系统、国家政治系统中的位置。   关键词:主体位置;身份/认同政治;福柯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13)01-0098-05   “identity”一般译为“身份”或“认同”。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认为,identity涉及到的问题是:“我是谁?”、“我立于何处?”,即个体处于什么“位置”[1]24。简言之,身份/认同政治(politicsofidentity)就是关于“主体位置”(subjectpositions)之争的政治活动。身份/认同政治与“新社会运动”的兴起直接相关,诸如妇女解放运动、反种族主义运动、同性恋解放运动,实际上都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政治、社会、文化网络之中,争取合法或合理的主体位置。可见,身份/认同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主体位置”。值得追问的是,“主体位置”为什么能够取代“主体”而成为后现代政治的一项重要议题?它对于身份/认同政治理论的变革性意义何在?围绕“主体位置”问题,文化研究又是如何切入当代政治批评的?还有没有需要完善之处?   一、从“主体”到“主体位置”   以“主体位置”取代“主体”,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议题。马丹?萨拉普(MadanSarup)指出,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共同点之一便是对人类主体的批判。结构主义的领路人列维-施特劳斯认为,人文科学的目标不是去建构“人”,而是去解构“人”。这早已成为结构主义的口号[2]1。自此以往,文艺复兴运动树立起来的战胜了“神”的人类主体,康德确立的能够为自然立法的先验主体,浪漫主义运动鼓吹的狂飙突进式的“天才”,乃至海德格尔和萨特设定的“存在先于本质”的生存论主体,无不面临被解构、被颠覆的命运。那么,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是如何解构“主体”的呢?   斯图亚特?霍尔区分出三种“表征”(即运用语言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模式:语言单纯反映已经存在于那里的关于物、人和事的世界的一个意义(reflective,反映论的);语言仅仅表达说者或作者或画家想说的,表达他或她个人意向的意义(intentional,意向性的);或者意义是在语言中或通过语言而被建构的(constructionist,建构主义的)[3]24-25。而索绪尔正是“建构主义”表征模式的始创者,他认为,“意义”是在语言或符号系统内部建构出来的,与现实世界中的“指涉物”无关。现在看来,索绪尔的这一观点意义重大,实现了从“给定实在论”到“意义建构论”的本体论转换,即是说,任何事物都没有内在的、固定的、事先给定了的意义,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或文化的符号系统赋予和建构的(这一观点实际上为后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关系主义、生成主义进路打开了通道)。照此推论,“人”的意义不能到符号系统之外的“现实”或“内心世界”中寻找,而只存在于符号系统之中。所以,霍尔指出,索绪尔在表征中废除了作为意义来源的、有完整意识的传统主体,主体应当隶属于语言,是“语言”言说了我们[3]55。进言之,主体或自我的身份,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往往只是一个“在语言中的位置”,一个“话语的效果”[1]188。   具体而言,将“主体”转换为“主体位置”,并使之成为身份/认同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一工作是由拉康、阿尔都塞和福柯等人完成的。   拉康用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重新解读了弗洛伊德的理论,“使精神分析学说牢固地根植于文化而非生物学之中”[4]123。他颠覆了弗洛伊德以本我为底座的人格结构说,突出了主体的分裂性,将主体从生物性存在转化为社会性存在。在拉康看来,主体的身份获取实际上是“误认”或“异化”的结果。第一次误认发生于镜像阶段,是想象性认同;第二次误认来自“象征界”的语言切割,主体被抛入广阔的文化、社会网络,只有在与他者的复杂联系中才能建构自己的身份。“对拉康来说,象征秩序是语言与被承认的社会意义的支配结构。人类的法律与文化,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结合后而被具体化,靠著语言的结构形成主体位置,人并依著这主体位置来发言。”[5]107   阿尔都塞在1964年写的《弗洛伊德与拉康》即阐明了拉康对精神分析学的根本性变革,并拟将其带入意识形态和主体性的研究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