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4369.1-2009金纳米棒表征 第1部分: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方法.pdf

  • 96
  • 0
  • 约1.6万字
  • 约 16页
  • 2019-06-17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期
  •   |  2009-09-30 颁布
  •   |  2009-12-01 实施

GB/T 24369.1-2009金纳米棒表征 第1部分: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方法.pdf

  1. 1、本标准文档 共16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
  2. 2、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网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4. 4、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查看更多
ICS 71.040.50 G 30 O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4369.1—2009 金纳米棒表征第1部分: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方法 Characterization of gold nanorods — Part 1: UV-Vis-NI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2009-09-30 发布 2009-12-01 实施 发布 GB/T 24369. 1—2009 -1.Z- —1— 刖 弓 GB/T 24369- 2009 《金纳米棒表征》分为七个部分: —第1部分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方法; —第2部分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的介电敏感性; —第3部分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因子的估算; —第4部分 荧光量子效率的估算; —第5部分 光热效应的评价方法; —第6部分 表面电荷的测量方法; —第7部分 聚集体结构的表征方法。 本部分为GB/T 24369—2009的第1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 、附录B 、附录C和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科学院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79)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吴晓春、纪英露、解思深、冯莉莉、张珂、刘建波、何伟伟、胡晓娜 、向彦娟、高洁、 赵蕊、王荷蕾。 T GB/T 24369. 1—2009 引 言 由于尺度效应带来的新奇性质赋予了纳米材料更多的功能性 。各向异性的贵金属纳米晶就是其中 一类 。在纳米尺度,贵金属纳米晶具有很强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征 。这一共振特征不仅与尺度相关, 还与其形状密切相关 。贵金属纳米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的峰位和数目以及表面增强的拉曼散射的有 效光谱范围都可以通过控制其形状来进行调控和优化 。因此,它们具有比球形粒子更优异的一些光学 和电学性质。 贵金属纳米结构的优异性能可望在生物传感、药物传递、疾病诊断与治疗、生物成像等与生物医学 密切相关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些件质大部分都与其表面等离子体特征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更好 地利用这些性质,对其表面等离子体特征的表征就显得极为重要 。通常,贵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 体共振峰位于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区域,因此制定基于此方法表征的标准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 切 。具体到本部分,我们制定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表征金纳米棒的平均轴比。 D GB/T 24369. 1—2009 金纳米棒表征第1部分: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方法 1范围 GB/T 24369的本部分规定了金纳米棒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的表征方法及用吸收峰位来计 算平均轴比。 本部分适用于轴比为2〜5、直径小于30 nm的圆柱状金纳米棒的表征。 其他贵金属纳米结构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表征亦可参照本部分执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认证类型官方认证
认证主体北京标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06773390549L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