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doc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 (一)《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的确认之诉最高人民法院以我国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为主要依据,结合长期司法实践经验,于2000年10月30日发布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法发〔2000〕26号),2008年2月4日正式发布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2008〕11号),2011年2月18日又发布了《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法〔2011〕42号)。虽然关于案由能否体现诉讼标的和诉的类型,理论界有诸多争议,[但是最高人民法院领衔的我国司法实务部门依然认为,民事案由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名称,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人民法院对诉讼争议所包含的法律关系进行的概括。通过观察我国民事案由体系中的确认案由,可以大体了解确认之诉在我国的适用类型。在2011年修订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中,有11种三级案由明确使用了“确认”一词,分别是第32项物权确认纠纷,第67项确认合同效力纠纷,第127项请求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第153项确认不侵害知识产权纠纷,第228项企业出资人权益确认纠纷,第242项股东资格确认纠纷,第274项请求确认债务人行为无效纠纷,第279项破产债权确认纠纷,第286项证券权利确认纠纷,第332项确认票据无效纠纷,第402项申请确认仲裁协议效力。四级案由中也存在一些确认纠纷,例如第21项收养关系纠纷中的第(1)项即为确认收养关系纠纷,第48项共有纠纷中的第(1)项为共有权确认纠纷。需要强调的是,某些案由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确认”一词,但其实依然应当视为确认之诉,典型如第14项婚姻无效纠纷,其完整的表述应当为“确认婚姻效力纠纷”。仔细考察上述案由,可以发现确认之诉的对象和范围非常广泛:由于有第67项确认合同效力纠纷的存在,包括劳动合同、调解协议在内的所有的合同效力问题都可以通过确认之诉的方式提起;而在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继承关系等家事纠纷中,案由制度也完全允许对各类亲属关系予以确认;在可以确认的权利类型上,包括物权、股权、证券权利等各类绝对权也均可以作为确认的对象。唯一的限制表现在侵权领域,2008年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将“确认不侵权纠纷”作为一类独立的案由,但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将其修改为“确认不侵害知识产权纠纷”,并认为确认不侵权纠纷只发生在知识产权领域,让这一表述更为严谨。从历史解释看,这其实代表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政策选择,即侵害知识产权以外的侵权纠纷,不宜提起确认之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严格按照民事诉讼的学理分析,上述案由中有部分案件其实并不属于确认之诉的范畴。例如,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人民调解协议的确认和对婚姻效力的确认,应属非讼程序。前者已经在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订时被纳入到特别程序,而后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法释〔2001〕30号,下称“婚姻法解释一”)第9条的规定,也具有明显的非讼特性。但是,这种区分在民事诉讼理论界之外似乎并未得到太多的重视。无论是民事实体法学者还是司法实务部门,几乎都未意识到上述案由的非讼性,而是将其理解为确认之诉。除了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影响力等原因之外,另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无论是实体法学者还是我国司法实务界都没有意识到确认之诉原本应当具有严格的限制,以至于民事诉讼法需要设立专门的非讼程序来对某些特殊法律问题的确认宣告予以回应。总之,从最能够体系性地反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认之诉范围态度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来看,我国确认之诉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诉讼标的可以是各类法律关系和绝对权。除了在侵权纠纷中对消极确认之诉的范围予以较为明显的限缩外,并未限制其他确认之诉的提起。(二)司法实务中的确认之诉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确认之诉更是广泛存在。除前述案由规定中允许确认的对象外,实务中还存在对其他事项的确认。第一,对法律行为效力的确认。除了导致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行为外,其他法律行为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法律关系或权利,原本不应成为确认之诉的对象,但我国立法和司法中都存在直接确认法律行为效力的情形。立法方面,公司法第22条规定股东等利害关系人可以对股东会、董事会的决议提起确认无效之诉。此种确认之诉也得到了《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认可。民法总则第132条第2款明确将决议作为一种法律行为,民法理论认为这属于数人行为中的特殊类型,即共同行为。因此,对该类行为的确认应属于对法律行为的确认。而司法实务中,确认对象也超越了特殊的法律规则,扩展到其他法律行为。例如,我国法院并不排斥当事人直接起诉解除合同,也会在判决中直接确认合同解除。如果单纯从确认的对象上看,此类确认之诉确认的并非是合同法律关系本身,而是解除行为的效力及其法律后果。第二,对法律行为构造要素效力的确认。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通常由若干构造要素组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