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 关于儒释道相互关系的思考邸永君内容提要: 儒学自汉代便被尊为庙堂之学,居于主流地位。但考察历史不难发现,儒学却一 直未能完全到位,在某些方面英至先天不足,不得不借助国产的道教和外來的佛 教予以补充,形成儒、释、道并存并立的局面。其根本原因何在?如何认识、评 价这种现象?现就本人才识所及,按上述三个条件的顺序依次予以分析,以便抛 砖引玉,就正于方家。关键词:儒学 道家学说 佛学 互补一种思想体系是 否能够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和精神的主流,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对一个民 族的作为个体的每位成员在其整个生命过程屮的境遇与心情发生影响;其信条能 否被真诚地信奉和遵守;能否做到真正关怀永远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 的平凡其至琐碎的世俗的、日常的生活,对其所关心的诸如生老病死、沉浮荣辱、 喜怒哀乐等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做出解释,并为其提供精神上的归宿和依托,对 其形成有效的关怀。惟其如此,方能得到最广泛的接受与认同。另外,尚需具有 适合于各阶层大众的理解能力、审美情趣、接受程度的传播形式,以便使该思想 体系最大程度地对社会施加影响,通过对民间社会及其生活的参与,对民众精神 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上述方面考察,历史上的儒学却一直未能完全到位,在 某些方面甚至先天不足,不得不借助国产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予以补充,形成儒、 释、道并存并立的局面。其根木原因何在?如何认识、评价这种现象?现就木人 才识所及,按上述三个条件的顺序依次予以分析,以便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一国学研究正在成为当代显学,其中一个最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儒学是中国 历史上的统治思想,而以儒学为精神内核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这似乎早已 成为公认的常识。毋庸置疑,儒学在先秦时期即已与墨、道、法并称显学,而至 西汉时因武帝Z“独尊儒术”而从诸学说屮脱颖而出,地位突兀,难有其匹。但 这只是统治者的一相情愿。事实上,在儒学靠封建时代无与伦比与的至尊权势大 行其道的同时,产自木土的道教和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一直与儒学相依相伴,相互 诘难而又相互补充,前后几两千年。尽管前者一直被提倡,而后两者总是被压 制甚至被迫害,三者仍然以三教并称而成鼎足之势。其原因到底何在?根据功 能学派的理论,任何学说得以产生、发展、流传,皆因该学说具有满足社会在某 些方而需求之功能所致。换言之,必是某些社会成员能够从该学说中找到他们所 需求的精神食粮。而作为主流思想体系而言,其必然要对全体(至少是绝大多数) 社会成员在其整个生命(至少是绝大部分)的过程屮提供精神上的依托与需求。 此乃难乎其难之重任也。众所周知。儒学以昂扬的处卅态度、入世的精神特质和 利他的价值取向,教育并鼓舞着一代代志士仁人兼济天下,发奋进取,也成就了 无数英雄豪杰的千秋伟业。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能够成就功业者毕竟仅占少数, 芸芸众牛命中注定了要“虚度光阴”,“默默无闻”;即使是成功者,在其一牛中 绝大多数时间内,亦是得意事寡而失意事多。默默无闻者毕竟也要一天天完成生 命之过程;失意者亦需要精神的关怀和抚慰。而儒家学说在上述问题上的说教是 显得那样的冷漠和生硬。孔子云「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孟子云「无 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2) 一副居高临下,不屑一顾之骄矜。芸芸 众牛在此间能感受到的只有被歧视、轻蔑后的失落与悲凉。而对于遭受失败、挫 折者,儒学大师如何予以“安慰” ?对于物质上的匮乏,孔子云:“君子忧道不 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3)换言乙“你如此留心于物质享受,难道是想做小 人而非君子? ”对于讨教者而言,简直就是徒招其辱。对于肉体上的打击,孟子 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4)换言之, “这是苍天惠顾你,你应感到求Z不得,好事必在将来对于寻求安慰者无异 是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回报则遥遥无期。且只有获得成功。“夙志得遂”,才可视 为是对以往一切苦难的补偿,不然则大亏;而对意志薄弱者,无异于自讨没趣, 雪上加霜。再者,生命与死亡的命题,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人类作为唯 一能够洞悉自己必死无疑的物种,恐惧与痛楚对所有人而言,既乃挥之不去的梦 魇,亦是永无答案的困惑。世世代代的人们皆希冀在此问题上得到真诚的关怀, 但孔子的回答竟如此冷漠:“未知生,焉知死? ”(5) “孟子的答案更是干脆: “舍生而取义!” (6)趋利避害、好逸恶劳、喜生恶死,皆人之天性,而上述与 生俱来的人性特点在儒学屮皆在被鞭挞Z列。而被提升、异化的动力皆來自对出 人头地、高居人上和青史留名的所谓“降大任”、“成仁”、“取义”之渴望与谋 求,只有实现上述目标即建功立业,方可补偿追求者一生历经的苦难和敕平或消 解人们对死亡的惧怕与惊恐。因此,就全体社会成员而言,能够得到儒学有效关 怀和抚慰者应不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