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美术选修书法行书.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粤教版高中美术选修书法行书.ppt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写起来比楷书方便快捷、灵活多变,认起来又比草书清晰易辨,因而受到人们广泛欢迎。 隶书在汉代居正统地位,魏晋之际,隶书逐渐被楷书取代。与此同时,行书和草书也逐渐出现。楷书从汉末萌芽到唐代最后定型,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而行、草却早在晋代就已成熟。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 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 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历代书法大家共同书写了行书发展辉煌灿烂的历史。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又因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伟大贡献,被后人尊为“书圣”。虽然现在已无王羲之真迹存世,但从流传下来的摹本、刻本中仍可看出,其行书的笔法已趋于完善,结字布白也都形成了法度。 晋 · 王羲之《姨母帖》 晋 ·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帖》 晋 · 王羲之《丧乱帖》 晋 · 王羲之《兰亭序》 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又与其父并称“二王”。他的行书,在继承家学基础上有所发展,主要是用笔外拓,取势洒脱。《地黄汤帖》、《鸭头丸 帖》是王献之行书的代表作。 晋 · 王献之《鸭头丸帖》 晋 · 王献之《地黄汤帖》 陆柬之 陆柬之,初唐人,生卒年代不详。陆柬之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唐人评其行书为“妙品”,其可靠的传世黑迹有《文赋》长卷。 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深得《兰亭序》之静雅气韵。观其用笔,入笔不浮不滞,行笔不疾不迟,收笔交代清楚。通篇字形有大有小、有扁有长,安排得参差错落,舒适自然。初看只觉“四平八稳”,细玩才知平中有奇,意境幽深。 唐 · 陆柬之《兰亭诗》 唐 · 陆柬之《文赋》 李邕 李邕(678~747),字泰和,唐北海郡太守,世称“李北海”。宋代《宣和书谱》说他“初学右军行法,顿挫起伏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唐以前刻碑必写篆、隶、楷书,唐太宗首倡行书写碑,李邕是身体力行的拥护者。他写的行书碑文,体势开张,笔力雄健,故而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之说。 唐 · 李邕《李思训碑》拓片 唐 · 李邕《麓山寺碑》拓片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唐平原太守、鲁郡开国公,世称“颜平原”、“颜鲁公”,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极富创造精神的革新家。在行书方面,他是晋代以后第一个敢于冲破二王藩篱,独辟蹊径、自成面目的大师。他在二王笔法的基础上融入篆意,结字、连篇时着意去除婉丽形象,增加雄浑气魄。 唐 · 颜真卿《祭侄稿》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苏轼是宋代取得多方面成就的一位文学、艺术大师。他的行书曾学《兰亭序》, 并广泛取法唐代李邕、徐浩、颜真卿、柳公权诸家,以 博大才学和豪迈胸襟,自成一家。 宋 · 苏轼《黄州寒食诗》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是唐宋以后承继二王正统的一代大家。 赵字的突出特点是处处力追王字。赵孟頫对王字的笔法、结构、行款、格局都烂熟于胸。他把二王的各种书写习惯清晰化、条理化,总结成规律,在自己的书写实践中尽力体现,于是赵字便浑身都是“王法”。 元 · 赵孟頫《前赤壁赋》

文档评论(0)

tpxxzh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