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学中历史比较法的时空结合原则.doc

论语言学中历史比较法的时空结合原则.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言学中历史比较法的时空结合原则   [摘要]历史比较法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正是因为历史比较法的引入,才带来了中国传统语言学重要分支――音韵学研究上的飞跃。“比较”是历史比较法的方法论基础,而比较的核心原则是“时间”和“空间”。本文通过引用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重点阐述了语言学研究中的“时间”、“空间”因素,以及时空结合原则在音韵学研究中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历史比较法 时间 空间 音韵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70-01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并非偶然,而历史比较法的创立与发展也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相结合。   1.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是19世纪在欧洲建立起来的方法,欧洲学者葆朴、格里木等通过对梵文和欧洲语言的对比,发现了大量具有对应规律的同源材料,证实了古印度语与欧洲语言的亲属关系。以不同语言之间的同源成分,推测它们的原始形式,进而拟测并重建古语言系统,20世纪初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将其引入到汉语中进行古音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中进行历史比较主要是运用三方面的材料:汉语方言、域外汉字对音、汉语的亲属语言。历史比较法将这三方面的材料与传统的音韵文献相结合,极大地推进了汉语音韵学的研究。   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两大因素――时间、空间   历史比较语言学通过不同地域之间不同语言的比较,探求语言之间的语源关系。“语言的空间差异反应语言的时间发展,从语言的空间差异探索语言的时间发展就成为历史比较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主要是依据这一方法论原则而取得的。”   2.1语言研究中的空间因素   20世纪初,索绪尔系统论述了语言研究中的地理空间因素,对历史比较语言学进行了批判和继承。在《普通语言学教程-第四章》地理语言学一节中,着重分析了语言的地理差异,地理差异的成因和复杂性。八十年代,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一书,重点研究语言(包括句法、词汇、音韵结构等方面)地域发展的规律性和不平衡性,把语言在地理上表现出来的类型推移看作是语言历史演变各层次的投影,从而把“横”的区域考察跟“纵”的历史比较结合起来,影响深远。   汉代扬雄已经注意到了语言的空间差异,他用了27年时间从事方言研究,著成《方言》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方言著作。提出了“凡语”、“通语”的概念,根据地理分布划分出了大大小小的方言区,保留了大量方言词汇。   清末传统语言学家已经很自觉地将汉语空间差异(方言)方面的特点运用到学术研究之中。比如,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和《古音类隔之说不可信》都引用了大量方言材料作证据。   2.2语言空间、时间的差异――方言   现代汉语方言为研究汉语语音史提供了重要根据。方言是历史形成的,是语言的活化石。现代方音的差别及方音中的文白异读常常反映了历代语音的特点及层次,即保存了古代的读音。例如轻唇音“非敷奉”在闽方言里不读[f]而读[p]或[h],这是上古无“轻唇音”的反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而相对于西方,中国的方言研究也豪不逊色,从世界上第一部方言著作扬雄的《方言》到陆法言著《切韵》“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精切,消除疏缓”,到明代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再到清末陈澧的《广州音说》,方言在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中,一直都是备受重视的。   3.时空结合的原则和书面材料的运用   语言的空间差异反映语言的时间发展。时空结合的原则,本质上是语言研究中历时与共时的结合。1981年桥本万太郎在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做了题为《语言发展的两种学说》的报告中说:“任何语言没有一成不变的,都是历史变化积聚的结果。”语言的空间差异也同样是语言时间发展在空间积聚的结果。   虽然在明朝的陈第就已经认识到了语音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因素,但传统的音韵研究仍旧只关注于书面材料所反映的历时差异。忽视共时(空间差异)的研究却往往会使历时研究陷入困境,徐通锵在《历史语言学》中说:“由顾炎武开始的清代古音学利用《诗经》的用韵和汉字的谐声分析先秦的古音……因此,至清末民初的章黄学派,传统古音学的研究走到了尽头。”   十八世纪中叶,钱大昕写了《古无轻唇音》和《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两篇文章,开始利用古今方言和对音材料来进行论证。比如,他在“古读无如模”一条中说:“释氏书多用‘南无’字,读如‘曩谟’,梵书入中国,绎译多在东晋时,音犹近古。”又“今江西、湖南方言读无如冒,即毛之去声”“古音‘晚’重唇,今吴音犹然”。这些方言和对音材料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20世纪30年代,符定一曾著有《古有轻唇音说》和《古无重唇音说》与钱大昕的观点正好相反。他根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