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宋末年的教育改革——对太学三舍法的考察
胡永光
北宋太学初建于仁宗庆历年间,为范仲淹诸多改革政策之一项。其定位与国子监辖下的国子学不同,目的是为平民阶层子弟提供受教育机会。但此次改革颇为短命,肇建不久的太学不久之后即被纳入国子监的管理之下,发展也受到国子监的严重制约。1此情形直至神宗熙宁初年的王安石变法才得到扭转。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在太学推行“三舍法”,即扩充生员人数,实行月考季选,品行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直接毕业授官。哲宗元祐年间,虽反对变法者控制朝纲,但太学三舍法仍持续运作。徽宗即位后,在蔡京的主持之下,三舍法的实行范围被推广至全国各地,掀起北宋最后一次地方兴学的热潮,史称“天下三舍法”。蔡京的这项改革持续时间不长,重和元年(1118)即在各州县停止推行,但是太学三舍法则一直保留,直到南宋末年。2
国内外史学界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已然是汗牛充栋,但大多数作品着眼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方面的课题,涉及科举教育领域的论著有限,而且也多集中探讨废诗赋、兴经义的科举改革和它对儒学发展或文学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3而王安石变法之三舍法教育改革,虽有若干学者从制度史或者文学史上进行过研究,但尚缺综合分析和深入探讨。4北宋官学的三舍法改革主要分为太学三舍法和天下三舍法两部分。碍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集中探讨太学三舍法改革的基本情况。笔者希望借助梳理此一时期的基本史料,重建太学三舍法改革的图景,并分析此改革对于宋代官学发展的深刻影响。三舍法自身体现出诸多“现代性”特征,笔者也借助对这些特征的理解来重新探讨西方和中国颇为流行的“现代史观”的局限性。
太学三舍法的制度分析
熙宁四年(1071)二月,王安石的科举改革正式拉开帷幕。以下这段《续资治通鉴长编》(后文简称《长编》)中的史料常常为今人所引用:
1李弘祺:《北宋国子监与太学的经费》,载《宋代教育散论》,台北: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79页。
2Thomas H.C.Lee李弘祺,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in Sung China,960-1278(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 985),p.68.
3相关论著可参见寺田剛:《宋代教育史概說》,东京:博文社1965年版,前篇之第三章至第七章;陈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7-1 50页;
4今人对三舍法的研究不多,可见李弘祺:《北宋国子监与太学的经费》,载《宋代教育散论》;袁征:《宋代教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150页;近藤一成:《蔡京の科舉學校政策》,载《東洋史研究》第五十三卷第一號1994年六月,第24-49页;以及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229页。
二月丁巳朔,中书言:“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则患于无渐。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于天下,则庶几可复古矣。”1
此段开宗明义的提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也就是说科举选人制度的根本是学校建设;随后又指出改革的原因在于“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即缺少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师生的共同切磋,学生很难真正成材。王安石推行的第一步科举教育改革是废诗赋,重经义,但其目的不是单纯的以策论考察士人的政治能力,而是“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于天下”,也就是重新实行儒家经典理想中的三代“乡举里选”之法。王安石变法中,科举内容改革只是一个宏大的教育制度改革中的一环,真正的重点是建立一个以学校“养士”“选士”的制度,为国家输送人才的同时达到“一道德”之目的。“一道德”是宋代士人常用的词语,即对“道”与“德”的定义和理解应当同一、合一。王安石强调“一道德”,其实是意图把自己的“王氏之学”定为官方唯一承认的儒学体系,消除其他人对变法的批评和怀疑,一统政治和文化领域。
同年十月,三舍法改革正式在太学开始推行。《长编》记载:
中书言:“……(太学)其生员分三等:以初入学生员为外舍,不限员;自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以百员,内舍以二百员为限。生员各治一经,从所隶官讲授,主判官、直讲月考试,优等举业上中书。学正、学录、学谕于上舍人内逐经选二员。如学行卓然尤异者,委主判及直讲保明,中书考察取旨除官。”2
从以上这段史料可知,太学三舍法和以往的官学管理政策相比有三个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