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噢,这不是金属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李薰先生的校友么?)的著名冶金科学家哈利·布雷尔利(Harry Brearley)于20世纪初期发明了不锈钢。 不锈钢的发明和使用,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布享利·布雷尔利受英国政府军部兵工厂委托,研究武器的改进工作。那时,士兵用的步枪枪膛极易磨损,布雷尔利想发明一种不易磨损的合金钢。布雷尔利发明的不锈钢于1916年取得英国专利权并开始大量生产,至此,从垃圾堆中偶然发现的不锈钢便风靡全球,亨利·布雷尔利也被誉为“不锈钢之父”。 * * 不锈钢是指耐空气、蒸汽、水等弱腐蚀介质和酸、碱、盐等化学浸蚀性介质腐蚀的钢。不锈钢常按组织状态分为:马氏体钢、铁素体钢、奥氏体钢等。 国际不锈钢论坛(ISSF)称,2010年全世界的不锈钢产量达到3070万吨,而我国也突破了1130万吨的产量。 不锈钢以及小孔腐蚀 右图上写着:Stainless Steel Made in Sheffield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腐蚀导致的损失大概占国家生产总值的3%。 对于不锈钢和铝合金而言,小孔腐蚀(点蚀)是对其最大的威胁。 点蚀的发生起始于材料表面,且经过形核与长大两个阶段,最终向材料表面以下的纵深方向迅速扩展。因此,点蚀破坏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别是在石油、化工、核电等领域,点蚀容易造成管壁穿孔,使大量油、气泄漏,甚至造成火灾、爆炸等灾难。 不锈钢的点蚀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被广泛研究,人类对不锈钢点蚀形核机制的探索就从未间断,点蚀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经典问题之一。。研究者普遍认为,点蚀的发生起因于不锈钢中硫化锰夹杂的局域溶解 不锈钢为何“不锈”? 不锈钢 不锈钢基体 表面钝化 空气 M (Cr\Ni)+O2 MxOy 不锈钢里面添加了很多合金元素。其中铬是使不锈钢获得耐蚀性的基本元素,当钢中含铬量达到12%左右时,铬与腐蚀介质中的氧作用,在钢表面形成一层很薄的氧化膜( 自钝化膜),可阻止钢的基体的腐蚀。除铬外,常用的合金元素还有钼、镍、钛、铌、铜等,以满足各种用途对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要求。 截面示意图 夹杂物溶解导致暴露出“新鲜”金属,无钝化膜保护,发生腐蚀 不锈钢又为何“生锈”? 然而,在抗均匀腐蚀的同时,不锈钢的局部腐蚀(即“点蚀”)却难以避免。在钢的表面,或多或少的存在夹杂物,从而导致了钝化膜在此处的不连续。钢中最常见的夹杂物是硫化锰(MnS)或者是某些氧化物。在水溶液介质中,MnS易于溶解。溶解的结果就是暴露出了“新鲜”的钢基体,这些基体没有钝化膜的保护,便开始了腐蚀。 钝化膜 基体 表面夹杂物 截面示意图 点蚀发生初始位置的确定 上图中展示的是不锈钢发生点蚀后的扫描电镜照片。图中长条状的是夹杂物硫化锰 。点蚀又分为初期的亚稳态蚀坑——这样的蚀坑可能出现之后就停止继续腐蚀,也有可能继续发展呈现出的稳态点蚀坑。后者是金属部件破坏的主要“凶手”。多年来的研究发现,点蚀发生位置多数情况下都起因于不锈钢中硫化锰夹杂的局域溶解。 既然确定了硫化锰夹杂的局域溶解是点蚀发生的原因,那么我们有必要了解硫化锰发生溶解的起始位置。过去,由于研究者们所使用的观察手段的限制,主要在于分辨能力以及缺乏材料微小结构与成分信息的限制,点蚀最初的形核位置被描述为“随机和不可预测的”。点蚀初始位置的“不明确”一直制约着人们对不锈钢点蚀机理的认识以及抗点蚀措施的改进 透射电子显微学,顾名思义,是利用电子穿透材料成像,能够让我们得到材料内部结构的信息的一种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借助这种手段,把分辨能力提高到了原子尺度。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已经成功的把很多过去在物理、化学以及材料科学中无法认识清楚或是缺少直接证据的难题解决了。在不锈钢点蚀这一经典问题上,又一次看到透射电镜发挥了它的极大优势。那么,我们先花点时间,简单介绍一下透射电子显微镜吧! 透射电子显微学 有位著名的科学家——瑞利,他证明了一个判据:分辨率不能小于观察波长的1/2。也就是说,如果用光学显微镜来观察的话,我们只能看到大于200纳米的微小物体。即使使用紫外线(波长390nm-190nm),也就是100纳米左右的分辨本领。 历史证明,世界上不缺乏有创新能力的人,只是看有没有刺激创新的动力!在光学分辨率极限让大家沮丧不已的时候,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诞生了。他用他仅仅一页多点的博士论文拿到了诺贝尔奖,因为他证明了所有物质(我们这里关心的是电子)应当同时具有波和粒子两种特点。既然电子也是波,而且波长非常之短(100kV加速电压下,电子波长仅有0.0037nm),那么如果用电子波取代光波来成像的话,分辨率岂不是将大大提高!!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