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2496 02496- PAGE 1 V3.0 2007/12/06
第02496章V3.0
基樁載重試驗
1. 通則
1.1 本章概要
說明基樁垂直載重試驗之方法、設備、程序及判斷等相關規定。
1.2 工作範圍
1.2.1 反力法
1.2.2 直接加重法(只需在樁頂設置加載平台,其他試驗細節與反力法相同)
2. 產品
(空白)
3. 施工
3.1 準備工作
3.1.1 試驗樁位置:試驗樁之位置,可選擇於預定基樁位置或其附近地點,但均應選地質條件較差處,並儘可能靠近地質鑽探位置,以便先後相互核對。
3.1.2 試驗時間:基樁完成至實施載重試驗應隔置日數為
(1) 錘擊樁:砂土質,[5日][ ]以上;黏土質,[14日][ ]以上。
(2) 場鑄樁:基樁本身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
3.1.3 試驗裝置
(1) 載重裝置
A. 試驗樁頂部須為一水平支承面,並置放鋼板作為液壓千斤頂基座。
B. 載重試驗應採用液壓千斤頂加重。
C. 承包商應於試驗前辦理液壓千斤頂系統(包含液壓千斤頂、泵及壓力表)檢驗,並提出完整檢驗報告:其許可差應在[5%][ ]以內。
D. 液壓千斤頂應在標稱能力之[80%][ ]以下使用,以策安全。
E. 試驗用鋼梁須具有足夠之尺度及強度,以免載重作用時產生過大變位。
F. 載重試驗應備有足夠強度及數量之錨碇樁,供作試驗樁之反力設備,錨碇樁與試驗樁之淨距不得小於[2m][ ]。
G. 錨碇樁之拔動量應在[2~4mm][ ]以下,如超過此值,應即停止試驗,並請工程司作適當處理。
(2) 計測裝置
A. 計測沉陷用測微表,應有[0.01mm][ ]刻度,其伸長度為[50mm] [ ]。
B. 測微表應使用[4個][ ]以上,以等距對向方式裝設於試驗樁兩側,且錨碇樁亦需設置測微表,以供參考。
3.2 施工方法
3.2.1 試驗步驟
(1) 試驗樁最大載重應為設計載重之[2倍][ ],如試驗樁將作為正式基樁者,試驗時不得採用極限載重。
(2) 試驗載重應按設計載重之25%,分段逐次增加至最大載重。
(3) 各階段載重之維持時間應為2小時,如試驗樁每小時之下沉量不超過0.25mm,即可繼續加載次一階段載重。
(4) 試驗載重達到設計載重之200%時,如持續時間達12小時且每小時下沉量小於0.25mm,即可按總載重量之25%,每隔1小時分段解除其載重,如每小時下沉量大於0.25mm時該載重應維持24小時。若依本說明書之方法估計容許載重量時,當試驗載重達到設計載重200%,其載重持續時間應達48小時後方可解除。
(5) 各增減載重階段之前後須記讀時間、載重量及下沉量。載重加載階段之0~30分鐘內記讀區間應小於10分鐘,30分鐘以後之記讀區間應小於20分鐘。達試驗總載重時於0~2小時之記讀區間應小於20分鐘,2~12小時之記讀區應小於1小時,12~24小時之記讀區間應小於2小時。24~48小時之記讀區間應小於4小時。於載重解除階段之記讀區間應小於20分鐘,並於完全解除後12小時記讀最終讀數。
3.2.2 試驗結果之判斷
(1) 根據試驗結果應繪製下列曲線,以判斷基樁降伏載重。
A. 曲線繪製位置:(如圖1)。
B. 曲線種類
a. 載重-下沉量曲線:繪於第4象限。
b. 載重-塑性變形曲線:繪於第4象限:(自最大載重減重至零時之下沉量即為塑性變形)。
c. 載重-彈性變形曲線:繪於第1象限:(最後下沉量扣除塑性變形即為彈性變形)。
d. 載重-時間曲線:繪於第2象限。
e. 下沉量-時間曲線:繪於第3象限。
Ro
Ro
載重
So
下沈量
時間t
載重Ro
(第2象限)
(第1象限)
下沈量
(第3象限)
(第4象限)
圖1 曲線繪製位置
(2) 基樁降伏載重之判斷
A. 設載重量為Ro,下沉量為So,每一載重階段之經過時間為 t,依照下列三法所得結果互相比較,即可求出降伏載重。
a. 第一法log Ro-log So法:將Ro及So為兩軸繒出各測定值於對數方格紙上並以直線連結各點,在顯著彎折點處之載重值,即為降伏載重。(如圖2)
b. 第二法So-log t法:以So為普通方格,t為對數方格,繒出各載重階段之測定值,並以直線連結之,每一曲線隨載重之加大,自直線漸變為凹型曲線,此項發生變化點之載重值即為降伏載重。(如圖3)
圖2 log Ro-log So圖
圖3 So-log t圖
c. 第三法△So/△log t-Ro:設每一載重階段△t時間內之下沉量為△So,△t之對數值為△log t,將△So/△log t與Ro之關係繪製於普通方格紙上,此時直線有顯著彎折點之載重值,即為降伏載重。(如圖4)
圖4 △So/△log t-Ro圖
B. 上列三法中第三法為第二法之附帶現象,二法應併同檢討。
C. 先以第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