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波课件大学实用翻译教程英汉双向978 75663 0677 7第三章计算机辅助翻译.ppt

董晓波课件大学实用翻译教程英汉双向978 75663 0677 7第三章计算机辅助翻译.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计算机辅助翻译 第一节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前世今生”与前景展望 “计算机辅助翻译”这个概念从更早的“机器翻译”发展而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实践的丰富,其内涵不断地得到扩充,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延伸,这一节将详解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前世今生”,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远景。 1.1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历程 “机器翻译”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40-50年代初经历了早期的尝试阶段,当时,大多数从事手工翻译人士对于“利用计算机进行翻译”不以为然,他们根本就不相信翻译会机械化,少数人则或多或少有一点担心,害怕有一天机器会把他们取而代之。 50—60年代中期学界对于“机器翻译”持高度乐观的态度。Systran翻译软件将“机器翻译”定义为利用计算机软件把文本内容从一种自然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自然语言,这个定义就是说“机器翻译”是利用语言结构、规律和把原文(the source language)的语言结构转换成译文(the target language)的语言结构。“机器翻译”这一想法产生的时间正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盛行时期。由于人类对语言结构规律的研究越发深入,语言学家为翻译找到了更多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从而给翻译加上了科学主义的色彩。奈达、巴尔胡达罗夫以及彼得·纽马克等人的翻译观都是从结构主义理论开始的。(张治中,俞可怀,2002:54-58)结构主义者认为在各种复杂的表面现象的下都有着一种普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就是结构,人们通过分割归并作品的各种结构就可弄清语言信息变成文艺作品的奥秘。(吕俊, 2001:96-111) 1966年美国的ALPAC(The Automatic Language Processing Advisory Committee)报告对机器翻译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是研究方向的转折点。经过十年左右的沉寂和停滞,70年代后期,研究和开发有了复兴。70年代出现、80年代形成的认知语言学认为:人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及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生理结构、身体经验以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任何语言形式本身没有意义,它们只作为线索激活我们脑中已经存在的意义——身体经验,并依据自身体验而有意义。翻译正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跨语际交际活动,只有人这个主体才能胜任,人类在其所处的社会群体中发生的交际活动是以社会环境和知识背景为基础的。而相比之下,计算机没有感情,没有对生命的理解和体验,仅仅依靠单一的逻辑,即使计算再精确也无法完成复杂的人类交际活动。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机器翻译”的提法和研究进入了反思的理性阶段,其标志是开始有人质疑“机器翻译”这一概念,提出了我们必须区分以下三种概念:(1)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全部翻译由机器完成,但是其结果必须经人工修订;(2)辅助手段(computer aids for translators):翻译活动由人工进行,机器翻译只是作为人们翻译时使用的辅助工具; (3)非翻译人员为获取梗概大意偶尔使用的机器翻译系统(translation systems for the “occasional” non-translator user).(Hutchins, 2001)John Hutchins等人提出了“机器翻译”的提法不合适,应该是机器辅助翻译。时至今日,计算机人性化尚不能实现,即使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经学会记忆并具备学习功能——有些辅助翻译软件具备简单的学习记忆功能(例如,我国北京实达的“雅信”翻译软件),但是仍然无法突破不会思维的障碍,不可能翻译出与人工翻译相媲美的译文来。况且计算机对于新兴的、或者特殊的表达形式根本就不会处理,根本不会“翻译”,直接导致了它学习、记忆的步伐永远落后于时代的进步。要获得地道的完整的译文必须要经过人工修改、加工。 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出现了新的转折点,“机器翻译”研究开始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实际应用,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计算机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计算机在辅助翻译方面抱有很大希望。从上面列举Systran系统翻译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词的这一层次的转换准确率高达95%以上。如果作为辅助翻译,该系统是很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人与计算机在处理要翻译的材料时的速度差别甚大。以Systran翻译系统为例,它每秒可处理3700字,而人工翻译每天只能翻译2000-3000字。(张治中,俞可怀,2002:54-58)由于互联网发展神速,要翻译的多种语言的信息,远远超过人工翻译的承受能力。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究竟该如何选择的问题,其实二者并不矛盾,而且可以相辅相成、互补不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机译可以帮助我们收集只需梗概大意的信息,而人译则能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