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资料.docVIP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初中科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参考答案: (1)模型使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原子结构本在是肉眼无法观察的,容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阻碍。引入一个模型,学生就能直观地对其观察、分析,使其形象化、具体化,减轻了学生的思维负担。 (2)模型能揭示微观现象。利用原子结构模型能揭示微观的现象。学生会就抛去表象,而抓住学科的本质了。 12.参考答案: 首先,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观察所直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是理性方法所赖以进行的基础与依据。在“经纬网”这一课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才能使学生获得对经纬网的感性认识,才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到的信息归纳分析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得出划分东西半球的经线。其次,观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结论的必要手段。教师借助观察法能及时获得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有效地验证结论。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才能够及时引导学生、调整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验证结论,如经线连接南北两极,是半圆等。所以,观察法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 三、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30分,共50分) 13.参考答案: (1)C。A项,只能证明金属活动性顺序铜银,无法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和铜、银的关系;B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为:可燃物、要有氧气、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而红磷的着火点是240℃,所以题目中的实验装置无法验证磷的燃烧是否需要氧气;C项,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题目所给实验装置能证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D项,如果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比例,就需要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毕,右瓶中使用的液体不能和生成物反应。 (2)①取适量三种金属分别加适量硫酸溶液,反应一段时间,观察现象,铁会反应消失,溶液变成浅黄色;铜、银无变化.证明:铁铜、银; ②取适量银丝放入硫酸铜溶液里,会发现不能置换出铜,溶液无变化.证明:铜银。 (3)这是一道分析实验装置来验证实验目的的题目,只能逐个分析选项,逐个判断。 A项,实验目的是探究三者之间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必须要有两两之间的比较。如果借助氢,就需要得出分别与氢的比较。 B项,探究磷燃烧是否需要氧气,应该设置对照实验,其一有氧气能燃烧,其二无氧气不能燃烧。 D项,如果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比例,就需要将瓶中的氧气消耗完毕,右瓶中使用的液体不能和生成物反应。 14.参考答案: (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食物链。 (2)青菜(生产者)?青虫(初级消费者)?青蛙(二级消费者)?蛇(三级消费者)?鹰(四级消费者) (3)①材料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上课时通过师生互动,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终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②教学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教学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案例中,教师按教学计划出示不同生物的图片,让同学说出“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教学生成和预设相符,学生通过讨论说出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是教学过程进一步展开。另外,教师本来要讲解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但是却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提出问题“把狼消灭”,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一问题弄清食物链中不同生物在的重要作用。而学生的反应正好如教师预料,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呼声”,教师借此让学生共同探讨,明白了不同生物在食物链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5题10分,第16题30分,共40分) 15.参考答案: (1)教科书中“常见的酸”这一插图集趣味性、科学性、形象性于一体,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从而使之产生较强的阅读愿望,极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对于“酸”这一概念,学生比较陌生,通过这一卡通图,学生能够轻松掌握“酸”的概念,即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因此,借助于卡通图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片段如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导入提问】教师请大家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吃没有成熟的葡萄、桔子感觉怎么样? 【学生】很酸(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精品课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