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豆瓣网创始人杨勃_文艺青年创业记
杨勃被称为中国IT圈著名的“圈外人”,他没有系统学过编程,却一个人花了三个月时间写好完了豆瓣网的代码;他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16岁保送清华大学,20岁赴美留学,进入IBM后认为没有激情而辞职;他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英文书,要是坐在坐在马桶上看英文书的话,他会觉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他喜欢旅行,曾一个人驾车穿越美国东西海岸,如今他已搜集三大洲的各种车船票。杨勃与另一个赴美留学的文艺青年——土豆网创始人王微同一年创业,但他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王微经过与另一家公司的恩怨纠葛后,最终离开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而杨勃所创办的公司经过八年慢跑和数次融资后,已聚集起6800多万各类青年,成为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青年社区。
杨勃是谁?很多人并不清楚,甚至是许多他的用户也没听说。不过说到他创立的豆瓣网,以及那个“阿北”的网名,知道的人肯定不少。
作为豆瓣网一号用户,他拥有55434名粉丝,一张戴眼镜微笑着的图片就是杨勃在豆瓣的形象。“阿北”是杨勃最早的网名。他是陕西人,早期豆瓣网几乎就是在上海和北京的几家星巴克写成的。在上海徐家汇美罗城星巴克写代码时,许多人问他网站什么时候上线,南方人又很喜欢用“阿”什么来称呼人,加上他们普通话又不太好,“勃”就念成了“北”,所以就有了“阿北”这个名字。而他觉得还不错,就拿来做网名了。很多人很想知道“豆瓣”这个名字怎么来的,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杨勃说:“其实也很简单。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开始做豆瓣网时,我住在北京朝阳门内的豆瓣胡同,就想到这个名字还可以,而且没有人注册域名,我就注册了。现在我越来越喜欢它,上口、好记,也有草根气息。”
会写代码的初中生
就像很多初创的互联网企业一样,创始人多是技术出身,懂得编程,但杨勃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学过编程。在豆瓣网诞生之初,只有杨勃一个人在写代码,剩下四个人负责运营内容,不过写代码这事儿的确难不倒杨勃,因为他早在上初三的时候就看会了。
1983年的某一天,如果你正在陕西工学院(现在的陕西理工学院)机房,你将会被这样一幕震惊:一个初三学生,从口袋里掏出张写满代码的纸条,请求老师帮忙跑一下这个“程序”。实际上,这个来自附属中学的学生是被安排来参观“像乌龟壳、速度还不如PC”的苏联计算机,在这以前他只见过计算器。
“那个老师最后还是帮我输入了程序。”杨勃回忆说,这个计算“把1元钱换成零钱有多少种换法?”的程序,是他照着《少年科学》描述的方法编成的,当时的想法是借着参观的机会借机器测试一下是不是正确,结果“虽然时间长了点,但最终还是得出了结果”,从此杨勃就对计算机产生了兴趣。
但在对计算机感兴趣之前,杨勃其实对成为一个科学家更加感兴趣。
对科学家感兴趣源自杨勃看到的第一套课外书——《十万个为什么》。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杨勃疯狂地迷上了这套书,即使在父母催促他上床睡觉后,他还要躲在被窝里举着手电筒一本一本地偷着看。杨勃性格内向,生长在陕西汉中一个小城镇的他,幼时生活娱乐更加有限,但是这本书却带着他走向了另外一个世界。
在《十万个为什么》的影响下,杨勃中小学时代的阅读都以科幻小说为主,成长于上世纪70年代的他说自己小时候可以阅读的书很少,好在中学是一所大学的附中,于是可以从大学图书馆里弄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科幻小说。凡尔纳和叶永烈成为他阅读的主要对象,尤其是叶永烈的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加深了他对科幻小说的兴趣。正是早年对于科幻小说的阅读偏好,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的确,少年杨勃的成长脚步要比一般人快。他16岁就凭借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的资格,被保送进了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曾短暂地师从顾秉林。据杨勃的同学回忆,杨勃到大学时也还比较内向,不过他求知欲极强。大三时,杨勃通过了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考试,20岁时就赴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学系攻读博士。
不想做科学家的博士
那个时候,互联网尚未勃兴,适合普通人的电脑操作系统并未出现。“父母认为,数理化才是科学,计算机不过是工具”,于是杨勃从清华到加州大学的专业一直是物理,其间编程只是“玩”。“当时在清华上机需要‘机票’,撕掉一个角的票只能上不带图形卡的电脑,所以我就拿着带角的票到处寻找有图形卡的机器,这样就可以玩游戏,编游戏。”“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一到假期先去电脑公司编程挣1000~2000美元,然后就出去旅行,从西南角的南加州开车到西北角的加拿大边境。”毕业后,杨勃去了IBM公司做硬盘的计算模型——进行不直接面对用户的前沿技术开发。
在美国读书时,这个准物理学家还大量涉猎社科图书,一度对人类学产生了疯狂的兴趣,甚至想转去这个专业读博士。杨勃说:“我学的是物理,但中学起我就很喜欢编程序。读研究生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