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复习 《乌兰布通之战:获胜还是失利?》.pptVIP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复习 《乌兰布通之战:获胜还是失利?》.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乌兰布通之战(蜡像) 在乌兰布通战役中,噶尔丹将一万多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盖上湿毡,排列为栅,名为“驼城”。士兵依托箱垛,向清军发射弓矢、火铳。清军以火器为前列,攻击噶尔丹的中坚,摧毁了“驼城”。噶尔丹施用缓兵计,遣使携带“请罪书”蒙骗清军,反复发誓“不侵犯中华皇帝属下喀尔喀以及众民”,乘夜逃遁。他刚逃脱,就沿路抢劫。为阻止清军追击,还放火焚烧所经过的大草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07年) 在反击厄鲁特汗的一次战役中(案:即乌兰布通之战),皇帝知道他的军队所以蒙受重大损失而未能将敌军彻底击溃,是因为厄鲁特人仗着良好排枪的强大火力,迫使皇帝的骑兵退出战线。 ——(法)白晋《康熙帝传》(1697年) (1)关于乌兰布通之战的结果,上述两段材料的表述有何不同? 乌兰布通之战: 获胜还是失利? 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魏飞 在乌兰布通战役中,噶尔丹将一万多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盖上湿毡,排列为栅,名为“驼城”。士兵依托箱垛,向清军发射弓矢、火铳。清军以火器为前列,攻击噶尔丹的中坚,摧毁了“驼城”。噶尔丹施用缓兵计,遣使携带“请罪书”蒙骗清军,反复发誓“不侵犯中华皇帝属下喀尔喀以及众民”,乘夜逃遁。他刚逃脱,就沿路抢劫。为阻止清军追击,还放火焚烧所经过的大草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07年) 在反击厄鲁特汗的一次战役中(案:即乌兰布通之战),皇帝知道他的军队所以蒙受重大损失而未能将敌军彻底击溃,是因为厄鲁特人仗着良好排枪的强大火力,迫使皇帝的骑兵退出战线。 ——(法)白晋《康熙帝传》(1697年) (1)关于乌兰布通之战的结果,上述两段材料的表述有何不同? (2)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可信?为什么? 阅读材料2 (3)比较上述三段材料关于乌兰布通之战的叙述,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在乌兰布通战役中,噶尔丹将一万多骆驼缚蹄卧地,背负木箱,盖上湿毡,排列为栅,名为“驼城”。士兵依托箱垛,向清军发射弓矢、火铳。清军以火器为前列,攻击噶尔丹的中坚,摧毁了“驼城”。噶尔丹施用缓兵计,遣使携带“请罪书”蒙骗清军,反复发誓“不侵犯中华皇帝属下喀尔喀以及众民”,乘夜逃遁。他刚逃脱,就沿路抢劫。为阻止清军追击,还放火焚烧所经过的大草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翌日,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骑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环列如栅,士卒于垛隙发矢铳,备钩距,谓之驼城。我师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声震天地,自晡至暮,驼毙于炮,颓且仆,阵断为二。步骑争先陷阵,左翼兵又绕山横击,遂破其垒。贼乘夜走保高险,翌日,遣西藏刺麻济隆来军,卑词乞和。奏闻,诏:“速进兵,毋堕贼计。”而噶尔丹不俟报即拔营,由克什克腾部之什拉穆楞河载木横渡,越大碛山宵遁。所过皆烧荒,以绝追骑。逾数日,我师轻骑追之,已不及。 ——魏源《圣武记》(1842年成书) 思哈偕某某等领炮火营作前锋,与贼对垒,彼此哨兵两相望。戊午,贼噶尔丹遣喇嘛一人诣军前言事,大将军知贼无降意,号令三军,严整旗鼓。于八月朔己未黎明,亲帅将士至乌兰布通地,迎敌决战。贼骑十万余,布阵于山冈,以橐驼万千,缚其足使卧于地,背加箱垛,毡渍水盖其上,排列如栅,以自蔽,谓之“驼城”,于栅隙注矢发枪,兼施钩矛,以挠我师,为不可胜计。我兵奋勇先登,无不踊跃递进,炮火齐发,自未至戌,声震天地,驼毙于火,颓且仆,阵断为二。我师乘胜进击,无不以一当十。贼惊溃不支,遂破贼垒,大败之,噶尔丹乘夜遁去,我师乃还营。庚申黎明,复整兵追击。贼噶尔丹遣大喇嘛诣军前卑辞乞降,乃班师回营。自辛酉迄乙丑,仍驻本营。噶尔丹虽遣使约降,然不俟大将军令,竟卷甲潜遁。丙寅,我师复长驱追逐…… ——马思哈《出师塞北纪程》(写于回师后不久) 考古学家随着遗址挖掘的进行,经过一个又一个地层,也在回向更早的过去,以此类比……我们也可以垂直地理解材料——材料并非一次完成的静态的产物,而应看作伴随着政治与思想变化,文本随时代变化不断经历变更与操作的动态过程的结果。 ——(美)蔡涵墨:《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 文本考古 1.关于乌兰布通之战的叙述,教科书文本主要源于1842年时魏源所著《康熙亲征准噶尔记》,魏著则主要取材于乌兰布通之战亲历者马思哈的记述; 2.教科书及《康熙亲征准噶尔记》都是第二手史料,马思哈《塞北纪程》是第一手史料; 现在再来回答: (2)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可信?为

文档评论(0)

微微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