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病理学 传染病.ppt

  1.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艾滋病(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感染引起的以全身性严重免疫缺陷为特征的致命性传染病。 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缓慢,死亡率极高; 平均潜伏期为8-9年,总死亡率几乎为100%; 90%在诊断后2年内死亡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 从病人中分离得到两种类型的HIV: HIV-1---美国、欧洲和中非的最常见类型 HIV-2---主要在西非。 HIV-2的基因组和HIV-1仅有约40%~50%的同源性。 两类型引起的病变相似。 足够的证据显示人类HIV来源于非洲黑猩猩。 首次感染人体的时间大约是50年前 (1)HIV感染CD4+T细胞: HIV-gp120 + CD4+T细胞膜上CD4R+趋化因子受体CXCR4→→HIV-RNA进入细胞内→→逆转录合成前病毒DNA→→整合人宿主基因组→→产生新的病毒颗粒→→逸出CD4+T细胞 →→CD4+T细胞破坏 发病机制: 传染源: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① 性传播(70%) ② 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 ③ 注射针头或医用器械等传播 ④ 围产期传播 ⑤ 器官移植、职业性感染、医源性感染 1. 免疫学损害的形态学表现 早期:淋巴结肿大,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活跃,髓质有 较多浆细胞; 中期:滤泡网状带开始破坏,血管增生,副皮质 区CD4+T细胞进行性减少,代之浆细胞浸润 晚期:一片荒芜,LC几乎消失殆尽,生发中心几乎全由CD8+细胞所替代,淋巴滤泡和副皮质区无法区分,巨噬细胞相对增多,最后淋巴结结构完全消失 (二)病理变化 2. 感染: 多发性机会感染是本病特点之一,在一个病人体内可有多种感染混合存在,病原:原虫、真菌、细菌、病毒 3. 肿瘤: NHL:在AIDS病人中发病率增高 CNS原发性NHL常见 未分化型(小无裂细胞性)多见 绝大多数是B细胞来源 4.CNS改变: 脑组织是AIDS病最常受累的组织之一。 二、病理变化 1.基本病变: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广泛损伤。 2.主要器官病变: 肾:体积增大,表面可见点状出血,切面髓质高度充血、出血。镜下见髓质肾小管周围小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狭窄。 心脏:右心房和右心耳有时可见心内膜下广泛出血, 脑垂体:前叶病变比较明显,可见充血、出血和片状坏死。 其他器官病变。 三、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1. 临床病理联系 典型病例临床经过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 2. 结局 绝大多数患者可痊愈,患者容易继发感染。少数患者还可有脑炎和脑膜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 第七节 钩端螺旋体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钩端螺旋体 传染源:鼠类和猪 传播途径:经皮肤破损处或黏膜侵入人体。 发病机制:侵入人体的钩体在血液中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钩体血症,随后钩体可侵入多个脏器,由于毒素的作用,病变器官内血管发生损害,实质细胞变性坏死。 二、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的毛细血管,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和循环障碍,脏器的病变主要包括: (1)肝:肝肿大,镜下见肝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和小叶中央灶性坏死。 (2)肾:肾显著肿胀,表面充血并有散在出血点。 (3)脑:部分病例有脑膜及脑的充血、出血、炎细胞浸润、神经细胞变性等改变,以脑膜炎型患者最明显。 (4)肺:轻者为点状出血,严重时出血点增多、扩大并融合为弥漫性出血。 (5)其他 三、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发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部分形成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等多种临床类型。 2.结局 病情轻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者预后好,有肺弥漫性出血、肝肾衰竭或未获及时正确处理者,病死率高。 第八节 其他重要的病毒性传染病 一、狂犬病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原体:狂犬病病毒 传播途径:健康犬、猫等带病毒者咬、抓伤人 2. 病理变化 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病变处神经细胞变性,有炎细胞浸润。在海马和小脑浦肯野细胞胞质内可见Negri小体,具有诊断价值。 3. 临床病理联系 本病的潜伏期为3月至10年。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分为3期: (1)前驱期:常出现全身症状如低热、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继而烦躁

文档评论(0)

开心就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