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不立文字的语言传播理论:无语中语,默即语禅宗主流的基本理路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大正藏》第47卷第495页),禅宗认为,佛教有重内证自悟的宗门与重经典言说的教门之分别,禅宗自奉为宗门,不重教门,故曰“教外别传”;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3云:“佛告大慧:‘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有二种通相,谓宗通及说通。大慧,宗通者,谓缘自得胜进相,远离言说文字妄想,趣无漏界自觉地自相;远离一切虚妄觉想,降伏一切外道众魔,缘自觉趣光明晖发,是名宗通相。云何说通相?谓说九部种种教法,离异不异、有无等相,以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令得度脱,是名说通相。’”(《大正藏》第16卷第499页)这里的“说通”是指以言说文字为方便工具,为众生说法,亦即佛教所谓的“言教”;而“宗通”则是远离言说文字、远离思维活动的自觉内证,亦即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正法眼藏。“禅宗提倡以内证悟得正法,悟得禅理,强调内证法门是有别于言教的,主张在言教之外另传内证之法,即一种不同于言教系统的独特的觉悟方式。”[13]35在禅宗看来,语言传播活动中,作为传播媒介的语言文字不具有实体性、真实性、指代性、权威性,传播主体(即禅师)的禅意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甚至还可以说,语言文字是传达禅意的障碍;禅意作为禅师纯主观的内在心理体验是语言文字难以传递的;宇宙实相、佛法真理是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禅悟的终极境界是语言文字无从表述的。[13]35当然,“不立文字”并非是不要文字,取消文字。禅宗著述在其他语境中所表述的 “不假文字”、“不着文字”、“不拘文字”、“不执文字”等说法,皆是表明“不立文字”并非不要文字,更不是取消文字,而是不拘执于文字、不执着于文字的意思。
禅宗高扬“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旗帜,与此相应,创立了若干解构语言、取消文字,截断理路、直指人心的传教方法,要而言之,有无语而语的默照静观和以棒喝为主的非言语传播两大类,下面分而述之。
(一)默照静观,无语而语,默即语
禅宗认为“第一义”不可说,世间最精深的义理,都是存在于语言文字之外的,因此主张不立文字的语言传播观和“机用方便”的交际原则,时常用默然无语的方法来截断意路,将僧徒由逻辑思维的桎梏中,引向对绝对、超越对象的思考之中。禅语交流中的“默”包括以下的三种类型 :无语之默、默照之默和圆相之默。
1.默然无语,无语之默
默照静观的禅悟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禅宗初祖达摩大师:“(大师)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普济《五灯会元》卷1)范文澜认为:“菩提达摩所修是大乘虚空宗的禅法,称为壁观。意思是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14]176所以后世有“壁观禅”之称。其后玉泉神秀也令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禅师除了自己“终日默然”之外,在禅理的传播和交流过程中,也时常用默然无语来截断正常的语言传播活动,最经典的“默然”当属“维摩之默”了。如:
维摩会上,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文殊曰:“我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菩萨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又问维摩:“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文殊赞曰:“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菩萨真入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维摩诘的“默然”,是为了表明真正的“不二法门”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传授和交流的,一旦“落入言筌”,便也就是落入了理性、概念的“分别智”中,就不再是那个超越一切差别、绝对平等的佛法真理了。此后,沉默不语的方式也成为禅师接引学人的常见方式。禅师以沉默回答弟子的询问,或用沉默肯定弟子的回答。这种“默然”其实是言语传播活动中的一种语音停顿,我们可以称之为“语顿”。在禅师之间的语言传播活动中,存在着大量“默然无语”的语顿,它既没有言语行为,也没有其他非言语行为的参与,它代表了话语交流中的空白与停顿。
西方语言学家曾研究过这种非言语行为的传播效果,如马兰德罗和巴克就认为:“语顿指的是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简短停顿或较长时间的沉默,这不但能在交流过程中引发关注,还能成为传递信息的有效媒介。”而且“多数时候,简短的静默或停顿以及较长的静默,具有衬托或强调口头语言的作用。”[15]279我们可以将禅师默然无语的静默状态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语顿”,在机锋交往和接机学人的过程中,禅师也时常有意识地使用语顿,并成为宗门常例。这种类型的“默”,在禅籍中常会伴随一些标志性的词汇出现,除了上例的“默然”,常见的还有“良久”、“无语”等。如:
一日,师问:“祇如古德,岂不是以心传心?”峰曰:“兼不立文字语句。”师曰:“祇如不立文字语句,师如何传?”峰良久,师礼谢。(普济《五灯会元》卷7)在这则公案里,顺德禅师与雪峰禅师正在就“以心传心”之意旨进行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