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田公司 核心能力的特征 张维迎教授妙谈企业核心能力(2006、1) 偷不去?? 买不来?? 拆不开?? 带不走?? 溜不掉 二、双层次的核心能力 第一层次主要发生在技术、管理、结盟伙伴和知识产权方面。有远见的企业会力争获取那些可能形成核心能力的单项技能或技术。并着力培养将各种各样分散的技能、技术融合在一起的综合型人才——通才。 核心能力结构维度 文献研究核心能力因素 实证研究核心能力因素 什么是企业核心能力? 如何构建企业核心能力? 一、核心能力——企业竞争优势之源 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理论是美国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等为代表的学者于1990年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 (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 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 普拉哈拉德等提出“树型”理论解释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论 树干、主枝:核心产品 分枝:业务单元 树叶、花朵果实:最终产品 树根:核心能力 (提供养份、维系生命、稳固树身) 最终 产品1 最终 产品2 最终 产品3 最终 产品4 最终 产品5 最终 产品6 最终 产品7 最终 产品8 最终 产品9 最终 产品10 最终 产品11 最终 产品12 事业1 事业2 事业3 事业4 核心产品1 核心产品2 核心能力1 核心能力2 核心能力3 核心能力4 Structure of diversified corporation End products Business unit Core product1 Core competences 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 核心技术 能力 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它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具有静态和动态双重特性。 要将技术优势转换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则还需要企业其它能力的支持。 激光打印机 彩色复印机 传真机 计算机 细胞仪 摄像机 激光工程 数字成形系统 照相机 精密机械 激光 微电子 精密光子 佳能的核心能力 案例 发动机 传动系统 摩托车 外用发动机 扫雪车 雪地车 轿车 田间耕作机 割草机 四轮车 节能车 案例 1 提供了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途径 2 给客户带来特别的利益 3 竞争者难于模仿 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种厚积薄发、有利于企业永续经营的战略选择。 第二层次主要发生在核心产品市场份额方面: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有形联结即为核心产品,它是企业一种或几种核心能力的实物体现。例如丰田的发动机。 核心 能力 管理系统 价值和规范 物理技术系统 雇员知识技能 (摘自《新经济 新企业 新管理》,芮明杰 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核心能力的培育 100% 677 合计 1% 10 行业环境 7% 46 企业文化 9% 61 人力资源 10% 70 生产制造能力 14% 92 组织管理能力 17% 113 战略管理能力 17% 114 市场营销能力 25% 171 创新能力 频率 核心能力因素数目 核心能力因素(文献研究) (余伟萍, 陈维政,任佩瑜 ,2004) 100% 795 合计 1% 10 企业自身的历史状况 4% 30 行业环境 10% 80 生产与制造能力 10% 81 战略管理能力 10% 81 企业文化 14% 111 组织管理能力 16% 124 创新能力 20% 158 人力资源 频率 核心能力数目 核心能力因素 (余伟萍, 陈维政,任佩瑜 ,2004)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实证研究(余伟萍 陈维政,任佩瑜 F31,2004第1期)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实证研究(余伟萍 陈维政,任佩瑜 F31,2004第1期) 佳能将组装工厂从中国迁回到日本面临着巨大的成本挑战,以2003年为例,中国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为126美元,日本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为3737美元,后者是前者的30倍。从 1998年到2002年,佳能在日本将6.6万英尺的传送带弃而不用,又带来了一定的成本耗费,加上其它方面增加的成本,佳能在日本的生产成本比在中国生产的总成本大大增加。 2004年7月份,日本佳能宣布,得益于彩色复印机和数码相机的巨大需求,截至 6月30日,一个季度的利润就增长了30%,达到以30亿美元,这将是佳能边续第五年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