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和近现代民主.pptx

高三历史热点专题---古代民本思想和近现代民主.pptx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热点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与近代民主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一)、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中,就有民本思想的胚芽,如神农尝草、有巢造屋、燧人取火、大禹治水等,都反映了部落首领对部落成员和社会所表现的本能性的责任感。 先秦民本思想萌发于殷周的“敬天保民”思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古代民本观念的典型表达和最早源头。 《尚书·泰誓》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德的要求之一便是敬天保民。 先秦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秦誓》:“民生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周易》的内容表明,从夏、商到西周,形成了民心天意,君主以德配天而敬天保民的意识。这标志着民本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民神、民君关系的重新认识上。一是民为神主。“民,神之主也”(《左传·信公十九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桓公六年》)。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先秦民本思想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诸子百家从多个方面对春秋时期形成的民本思想作了不同程度的发挥。但无论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为民”、“爱民”、“利民”,还是墨子的“兼爱”,管子的“修法安民”,抑或是老庄基于社会批判基础上的富民主张,在追求以民为本的价值指归这一点上,都是殊途同归的。这之中,尤以孟子的民本思想最为突出。 战国中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提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体系。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民”是立国之宝,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他指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民有饥色,野有饿莩。”主张给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使民有“恒产”、“恒心”,能够“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具备基本生活条件。 孟子认为,君主乃上天之子,是上天派到人间管理万民的。天的旨意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民意体现出来。君主应该实行仁政,如果君主不能爱民保民,而是残民以逞,可以视之为独夫民贼,可以易位、放逐乃至诛杀。 战国后期,荀子提出以“王道”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体系。荀子强调君主应该爱民、利民,“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意焉而亡”,“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认为,君与民的关系有如舟与水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也,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又认为,君与民的关系如同仪与影的关系。“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荀子认为,只有民安宁,君才能安位。他重视民的地位和作用,就是为了实现君安位的“王道”政治。 归纳总结一、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的形成(时间、过程、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1)孔子的思想:“仁”的学说,以德治民的政治思想。(2)孟子的民本思想: ①“民为贵,君为轻”。 ② “仁政”: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 动时间;放宽刑罚,减轻赋税。(3)荀子的“舟水说”。2、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1)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劳动者的社会经济 政治地位得到提高。(2)对夏商周诸王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和思考。(3)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对现实社会动荡、 人民苦难的忧思中,寻求拯救社会、拯救民众之 路。思考: 3、民本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发展 秦朝短命的现实使西汉统治者本能的抛弃了秦朝的暴政,民本思想又重显其耀眼的光芒。董仲舒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与之;其乐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在他看来君主行德治仁政才能符合天意。 唐太宗曾经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政要·君道、政体》) 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王道之要,不过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他认为:仁是一种先天的善心,所以君主就应该体现这种仁德之心,治国治民必须为政以德。可见,思想家对先秦民本思想的最大发展就是在理论上从哲学角度找到了以民为本,仁政王道的必然性. 民本思想的极致时期明清时期民本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思想家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的批判。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突破天意君德的说教,疾呼以“公天下”取代“私天下”,直指君王与臣民、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包括

文档评论(0)

yyons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