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 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两大类: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有完整的细胞核 没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核孔 核膜 核仁 染色质 细胞核 细菌细胞模式图 蓝藻细胞模式图 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拟核 核孔 核膜 核仁 染色质 细胞核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菌细胞模式图 蓝藻细胞模式图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菌细胞模式图 蓝藻细胞模式图 支原体细胞模式图 项目 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类群 举例 大小 细胞核 细胞器 细胞壁 真核生物 原核生物 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分布区域称拟核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 有分散的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除核糖体外,还有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动物没有,植物有(纤维素、果胶),真菌有 一般都有(支原体除外) 蓝藻、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菌、动物、植物 大 小 根本区别: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拟核:无核膜包被,无核仁、无染色体,只 有DNA分子 共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DNA 细胞具有多样性,生物具有多样性。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统一性。 细菌细胞模式图 蓝藻细胞模式图 同样是原核细胞,有哪些区别? 细菌细胞模式图 蓝藻细胞模式图 典型的原核生物介绍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 分布广泛,主要为淡水产。夏季大量繁殖 宏观方面:当以细胞群体出现时,可出现 因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导致的赤潮(咸水水域)和水华(淡水水域)。 水华 赤潮 常见的几种蓝藻 蓝球藻 颤藻 念 珠 藻 发菜:蓝藻的一种,群体呈黑蓝色,状如发丝,生产于我国的西北草地和荒漠,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发菜 发菜 (百万大军搂发菜 阿拉善在哭泣) 蓝藻 藻蓝素 叶绿素 自养生物 细菌 大部分为异养生物 硝化细菌 化能自养 从原核生物的角度,细胞具有统一性,也具有多样性。 (1)细胞多样性的体现 ①真、原核细胞内结构的区别 ②不同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差异 ③不同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差异 (2)细胞统一性的体现 ①真、原核细胞的共性 ②真核细胞的共性 ③原核细胞的共性 施莱登 施旺 建立时间: 十九世纪 建立者: 德国科学家 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细胞是具有统一性的,生物体的结构是具有统一性的。 细胞学说的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思考 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你能领悟 到科学发现具有哪些特点? 重要发现 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指出器官是由组织构成的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观察到活细胞 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一致性 断言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发现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科学家 1.维萨里 2.比 夏 3.罗伯特虎克 4.列文虎克 5.施莱登 6.施 旺 7.耐格里 8.魏尔肖 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 共同努力的结果。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 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 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即生物界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课堂巩固 1、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 A.SARS病毒和蘑菇 B.大肠杆菌和草履虫 C.蓝藻和酵母菌 D.衣藻和变形虫 2、对原核生物的正确描述是 A.原核生物无核糖体 B.原核生物的细胞中无膜结构 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为RNA D.原核生物无染色体 3、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施莱登和施旺 C.虎克 D.沃森和克里克 4、19世纪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