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白鹿原》看陕西方言 主讲:王涛 2017年6月12日 A 一《白鹿原》所见关中方言动词 “咥”本是古汉语词。《辞海》中解释为:“咥、咬”。在普通话中表示“吃”的意思。陕西人把“吃饭”叫做“咥饭”,采用这种用法的除了陕西关中地区外,其他的地方很少会用到这个词,也很少有这种用法。例如: “不要钱的肉菜蒸馍白咥了。” 1、咥(dié)。 一《白鹿原》所见关中方言动词 在关中方言中有“收拾,修理”的意思。 “白孝文说:‘我把他拾掇了。鹿兆鹏问:‘你把谁拾掇了?’白孝文说:‘团长嘛,还能拾掇谁?’” 2、拾掇(shí duō)。 3、谝(piǎn)。 是“聊天,谈心”的意思。例如 “我喝酒跟朋友谝一谝,图个爽快。” “乐颠颠地去走亲访友,吃了喝了谝了……” 二《白鹿原》所见关中方言语气词 1、“哩” 用法较灵活,表示感叹、夸张、疑问、强调、句中停顿或动作正在进行等多种语气,有时候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呢”。它在关中方言区中适用范围最广,最常见,且是使用最多的。同时,它也是《白鹿原》中使用最多的一个语气词。 “正说着哩!价官还没说死撂倒哩!” 三《白鹿原》所见关中方言称谓语 1、“娃”。一般可以单用,也可以叠用作“娃娃”。在关中,孩子的乳名里多带一个“娃”字,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表达一种怜爱、疼爱的含义。例如:黑娃、兔娃、灵灵娃等等。这些称呼正是长者对晚辈爱的表现。这样的例子数不尽,比如: “你俩的屋里人和娃娃呢?”《白鹿原》第五章中,黑娃把水晶饼扔了,兆鹏要他捡回来,黑娃负气地说:“财东娃,你要是每天都能拿一块水晶饼一块冰糖来孝敬我……” 三《白鹿原》所见关中方言称谓语 2、“客”。这一说法主要见于关中地区,是当地人们对出门经商或者是给别人家里做工的人的一种称呼,有时候也指那些不务正业、没有正事可做、到处骗吃骗喝、游手好闲的人。这一称呼是由所从事的职业之后加上“客”字构成。 小说《白鹿原》中有很多这样的称谓,例如:“麦客”指帮别家收麦子赚取工钱的打工者,在文中,黑娃为了出去揽活就到郭举人家去做了收麦子的工人,也就是“麦客”;“勺勺客”指鹿家的厨师祖先鹿马勺。 三《白鹿原》所见关中方言称谓语 一种解释是:原是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两个不同的基层单位,在古代,每五百家就是一党,一万两千五百家就称为乡,最后将这二者连在一起,就合称为“乡党”。另外一种解释是指乡亲或者同乡的人。在关中地区,有老乡和同乡的意思。如: “反悔倒是不反悔,只是畏怯子孙的愤怒和乡党的耻笑。” 3、“乡党”。 三《白鹿原》所见关中方言称谓语 指的是一个家族的前辈,祖先,是后人对前辈的尊称。如: “啥叫羞了先人了?这就叫羞了先人了!把先人羞得在阴司龇牙哩!” “先人”一词在西南官话中也有这种意思,特别是在四川、重庆、恩施等地,这些地方也经常称家族的前辈为“先人”。例如:你这种做法,真是把你的祖先人都给羞死了! 4、“先人”。 三《白鹿原》所见关中方言称谓语 在关中地区的方言当中,“大”可以表示一种称谓词,在称谓语中可以表示“父亲”、“爸爸”的意思。这种用法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在《白鹿原》中多次出现“你大”、“他大”、“干大”等词,在这里,“大”都表示“爸爸”、“父辈”的意思。 例如: “那女子……喊着:‘干大干大。’” “龟孙!你甭叫我大。”( 5、“大”。 B 视频《陕西方言》 “关中方言”,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话”,即古代华夏民族的书面共通语,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雅言”。它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保留着一些早已逝去的历史的陈迹,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陕西方言大致分为3个地区:陕北方言、陕南方言和关中方言。我们通常所指的狭义“陕西方言”仅指关中方言。 一、起源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初祖”仓颉所创造。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所以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既可窥视到古老的华厦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 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周朝时雅言作为国家标准语言,已远及山东等地。 西周王朝全面普及雅言在《周礼·秋官·大人行》中有重要记述:“……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为此,王朝定期召集各诸侯国雅语推广人员进行语言文字教范和语音训练,统一通用文字和发音标准,以“达其志,通其欲。” 二、历史 关中方言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代表方言是西安方言。 关中方言又分为关中方言东府话和关中方言西府话。前者包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