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仁爱教育:小学生仁爱品-性培育的实践研究》
成 果 报 告
嵊州市逸夫小学课题组(课题负责人:张柯 成果执笔人:马东贤 主要参与人:沈春亚、张利勇、许晓英、张旗等)
[摘要] “仁爱”.既基于本民族,又是人类共同性、普遍性的核心价值观。对小学生进行仁爱教育旨在培养儿童对人对自然的尊重、亲善和关怀的教育。本课题对小学生仁爱品性进行了结构分析,构建了意识、情感、行为三维立体仁爱品性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层面目标,从而指导培育实践;构建了主导、辅助、支持为一体的实践操作体系,抓住环境熏陶、课程引领、活动践履、个别帮扶、评价激励等对进行具体培育,特别是创造性设计了“爱心长跑”等富有校本特色的活动载体,构筑了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为大面积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实践研究有效地培育了小学生仁爱品性,坚定了教师以爱育爱的信念,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大大提高了学校美誉度和家长满意率。实践研究成果获省德育精品工程,作为浙江省多年来在德育探索与实践中具有先导性、典型性的德育先进经验之一在全省推广,获第二、三届全国小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一等奖。《小学德育》、《上海教育科研》、《浙江日报》、《教育信息报》以及电视、电台等媒体对实践研究的成果进行专题或连续报道。
【关键词] 仁爱教育 三维仁爱品性操作体系
一、研究的缘起
(一)小学生仁爱品性缺失的现状分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当前少年儿童存在的7个主要不良习惯中,第二是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第四是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这反映出当前少年儿童“心中有他人”的仁爱意识缺失。
我国目前在校的中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享受着家庭尽可能的优待,学会了坦然索取,而不懂关心、体贴,形成了“得到”理所当然,“享受”理应如此,“付出”岂有此理的心理倾向。青少年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有的甚至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寻找自我,怯于、难以融入社会,仁爱意识更难说起。即使是一些少年儿童表现出的仁爱品性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仁爱意识的模糊性,一些学生帮助别人只是以获得奖励为目的,未能真正体会到助人的快乐;施爱对象的局限性,孩子乐意帮助同伴,不大愿意帮助陌生人;他们认同弱势人群需要同情和帮助,很少意识到父母长辈、老师等这些他们眼中的强者也需要关心;施爱方式的单调性,不善于助人,助人方式的单调,导致施爱快乐体验单凋贫乏,部分失去行动的内驱力。
(二)当代社会对学校仁爱教育的呼唤
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多层次、多侧面的变迁,成就了当代社会进步、开放、多元等特质,然而也不可否认,人类在取得重人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们强烈感悟到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人情”、“人文”价值的可贵。人与人交往,需要在掌握人类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公德显得尤为重要。仁爱、负责、诚信是最基本道德规范的三人支柱,人们呼唤这些人性中最熠熠生辉的东西的回归与传承。
“仁爱”是我国传统道德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儒家文化的内核,是儒学的精华。今天,在中小学重塑人文精神的同时,呼唤传统道德精华的同归同样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仁爱之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石,培养爱心,扩充爱心,是建设道德文明的基础性工程。”呼唤仁爱精神在校园回归,从而构筑校仁爱文化,高擎教育理想主义的大旗,以学校文化影响社会文化。
(三)仁爱教育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同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机构,首先应当是和谐的。和谐的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而和谐发展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当从校园抓起,通过一个个和谐校园的创建,引领社会走向和谐发展。
和谐校园是为儿童的生命成长创设最适宜的土壤为建设的宗旨。生命的本质在于其情感、态度、思维、思想等高级精神活动。所谓生命成长,不仅仅是授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瑞士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裴斯泰洛齐认为,爱不仅是协调其它感情的核心因素,而且是人性统一的核心因素,只有爱才能使知行合一,使人成为和谐的人,理想的人。“‘和谐校园’建设的终极关怀应当是学生的幸福体验,追求幸福人生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对小学生进行仁爱教育,使他们从小体验幸福、快乐生活,对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二、概念界定及实践研究目标
“仁”,谓与人为善之意,含有仁爱、仁慈、仁厚、仁义等美好道德的意蕴。“仁”是孔学的根本范畴,是人性结构的理想。孔子正是在“仁”的思想指导下,立足于人格培养,关怀人的成长,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理想和求仁行仁的人生境界。“爱”,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