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 文章编号:0257—5876(2002)05—0059—08 2O世纪9O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 吴义勤天X劓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既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怀疑与诘难,又以其特殊的 方式在不断地取得进步.如何从被遮蔽和误解的困境中揭示批评的真相是摆在新世纪中国文 学批评界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本文从批评主体的沉浮,批评文体的兴衰和批评精神的异化等几 个层面对90年代批评实践的反思,也正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初步尝试. 关键词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反思 作者简介吴义勤,1966年生,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 ,批评主体的沉浮 要正确认识和评判20世纪9O年代文学 批评的真实状况,我们首先应对9O年代文学 批评的主体有清醒的估价.对文学批评来 说,这个主体是有着双重内涵的,其中批 评家主体无疑是最重要的方面.只有批评家 主体得到弘扬,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才会繁 荣并有创造性;但我们同时也不应忽略文学 批评的另一个主体,即批评的对象主体,所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当一个时代作为 对象存在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非常 丰富,活跃,复杂,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才会 生机勃勃.一方面,批评主体的高扬使90 年代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 象;另一方面,批评主体的迷失又给90年代 的文学批评制造了前所未有的困窘. 其一,批评主体的迷失.所谓批评主体 的迷失,也包含着主动,被动两个方面的内 涵.从主动的角度来说,批评家的才能,锐 气,创造性以及影响,参与文学进程力量的减 弱等等都可视为批评主体迷失的标志,在这 里,许多在20世纪8O年代风光无限的批评 家对于文学批评的逃离,背叛或主动离 场构成了其中最耐人寻味也是最具悲剧性 的一幕.从被动的角度来说,批评空间的萎 缩与变质以及文学的边缘化和公众兴奋点的 转移,也是造成批评主体迷失的一个客观原 因.大众话语的巨大喧嚣不仅大大降低了批 评家的地位,而且也减弱了批评的声音.在 这种情况下,批评主体的迷失注定了是无奈 且难以避免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对20 世纪9O年代批评主体迷失状态的指认,并不 意味着对批评家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对批评 家主体性高扬状态的遮蔽与否认.事实 上,所谓迷失只不过是一种相对性的说 法,即使在迷失的状态中我们仍然能听到 那些来自坚定的批评主体的批评声音,能感 受到批评主体对9O年代文学的关切与呵护 以及对批评良知,批评原则,批评理想的坚 守.在许多批评家那里,批评的主体性不是 萎缩了,而是更为强大,更能经受时代的考验 了.对不同的批评家来说,其主体性呈现的 一 59— 20世纪9o年代的中国文学批评 方式不同,主体性的品格也发生了变异.那 些自我炒作的声音,那些胡乱命名的冲动,那 些哗众取宠的旗帜,口号等等,都既是批评家 主体性高扬甚至膨胀的表征,又是批评家 主体扭曲和迷失的证明.这二者之间的 限度需要我们认真反思.要科学地界定 这种限度,并理性地揭示90年代批评主 体的真实状况,我们至少应澄清下述三个方 面的问题,即: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问题;批 评家与媒体,编辑,记者的关系问题;批评家 自身的构成变化问题. 首先,从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来看,作家 与批评家之间的不健康甚至病态关系构成了 批评主体迷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20世纪 90年代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紧张,敌对和仇 视状况已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韩东等作家 在所谓断裂事件中对文学批评及批评家 的抨击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而二王之 争中王蒙与王彬彬的笔墨相詈,《马桥词 典》事件中韩少功把张颐武,王干送上法庭 打官司并最终判两位批评家败诉,是另外两 个引人注目的例证.如果我们撇开造成作家 和批评家之间这种紧张关系的作家因素不 谈,单纯从批评家角度看问题,我们就应承 认,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批评需要认真反 思. 其次,从批评家与媒体,编辑,记者的关 系来看,批评家在与后者遭遇时相对弱势 的地位和暖昧游移的身份,也是批评主体迷 失的一个表征.从总体上来说,20世纪90 年代的文学批评并不沉寂,批评所制造的热 闹甚至喧哗的场景随处可见.但仔细辨析这 些混杂的批评声音,我们会发现,热闹 其实只是媒体与编辑,记者们的热闹,它 的主角是媒体而不是批评家,因而其与真正 意义上的批评根本上是无关的.在这里, 我们听不到来自批评主体的坚定,洪亮的声 音,他的声音要么附和在媒体的喧嚣中,要么 一 60一 就被媒体的声音湮没和覆盖了,批评家似乎 已经丧失了独立地发出批评声音的能力. 这里面当然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批评家主动 归附媒体,向媒体投降,随声附和媒体,把自 己的判断和选择权交给媒体的编辑和记者 们,从而使批评被异化成了一种被动性和非 自觉性的行为.这种情况下的批评主体性其 实已经被媒体阉割了,其典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