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戏剧散文.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十二、三章 80年代戏剧、散文 一、 戏剧 (一)沙叶新 呼唤理想的人民公仆: 《假如我是真的》 李小璋 张小理 张老 “假茅台酒” “假如我是真的” 一、背景 六场话剧《假如我是真的》写于1979年夏。当时,上海曾发生过一起骗子冒充高干子弟招摇撞骗的事件,其行径转化为社会上对干部阶层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的愤慨。剧作家沙叶新等以这一事件为创作触发点,写作了这个剧本,并发表在《戏剧艺术》杂志上,后在上海和北京举行“内部上演”,随即引起激烈的争论,该剧于1981年停演。 二、基本剧情 农场知青李小璋本可以按政策上调回城,但他的名额却被别的干部子弟挤占。李的女友已回城当工人且有孕,但他们的婚事却因李不能回城而遭女方父母的反对。李在偶尔在剧场门口听到话剧团赵团长、文化局孙局长和组织部钱处长的谈话,便冒充中纪委“张老”的儿子张小理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并住进了市委吴书记家。 由于赵、钱、孙、吴都有求于这位张公子,故对他提出的要把“好友李小璋”从农场调回的事十分热心。吴书记违反“暂停上调”的规定,亲自批条调回李小璋,而农场郑场长却向中纪委举报了此事,“张老”亲往调查,揭穿了李的骗局。李在法庭上说:我错就错在是个假的,假如我是真的,那我所做的一切就都会是合法的。 三、作者出色的喜剧才能: 1、 剧作者运用一系列的情节、戏剧手段和人物语言,巧妙地通过李小璋的行骗和被戳穿的过程,对干部中存在的特权现象予以无情的剖析和辛辣的嘲笑。一开始,有意行骗的李小璋只是为了骗得两张戏票,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计划通过诈骗来达到从农场调回城里的目的,但一旦开始行动,他的骗局却会连连成功,关键是他已经掌握了特权阶层的弱点和他们的交往原则和语言,这不仅反映了现实社会存在的特权特行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尖锐地揭示了以权谋私、相互利用的党内腐败之风的危害性。 2、作者还设计了一些精彩的细节增强讽刺和喜剧效果,一瓶由李小璋灌制的假茅台酒,在这个特权圈子里几经转辗,最后又回到了他的手中。这一细节既符合现实主义戏剧道具设置的经典规范,即一个道具应该贯彻剧情的始终,又赋予道具巧妙的象征意味其中浓缩了丰富的喜剧因素和讽刺意味。 3、剧本让李小璋在骗局被揭穿后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时说的“假如我是真的”,道出了那种社会特权现象的实质,更增加了剧本的讽刺效果。 四、剧作者的用意: 《假如我是真的》虽然是一出社会讽刺剧,但并非只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剧本开头引用俄国讽刺剧作家果戈理在《剧院门前》的话:“难道正面的和反面的不能为同一个目的服务?难道喜剧和悲剧不能表达同样的崇高思想?难道剖析无耻之徒的心灵不有助于勾画仁人志士的形象?难道所有这一切违法乱纪、丑行秽迹不能告诉我们法律、职责和正义该是何物?”表明,作者提供的这面现实社会的哈哈镜,不仅为了照出可笑和丑恶,还是为了反衬出崇高。 在《假如我是真的》剧中, “张老”和郑场长是剧中仅有的两个“正剧人物”,但作者并未在他们身上赋予多少“崇高”因素。但如果把此剧和作者在不久后发表的《陈毅市长》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作者“借剖析无耻之徒的心灵”以“勾画仁人志士的形象”的用意,他是要从英雄的缺失中呼唤英雄,在对一些陷身于特权和私利的干部形象的揭露和批判中,呼唤理想的人民公仆。 五、在戏剧手法上进行了富于新意的尝试。 作者巧妙地设计了“戏中戏”的开场,把舞台和观众、剧情和现实作出乎意料的沟通,给人以形式上的新颖感,同时又与剧情巧妙地相吻合。李小璋被捕的戏,被安排在《钦差大臣》演出剧场的观众席上,这种公然展示该剧与《钦差大臣》承续关系的处理方法,既符合剧作的主旨,又表现了作者对不正之风的不满。 (二)高行健 《绝对信号》 《车站》 《野人》 《彼岸》 《灵山》 (长篇小说) 《绝对信号》:舞台上的现代艺术尝试 黑子       蜜蜂 小号 车长 车匪 第四堵墙 戏剧术语。在镜框舞台上,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三面墙,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墙,被视为“第四堵墙”。 ? ?? ? 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   第四堵墙的概念,是适应戏剧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环境的要求产生的。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台上表现室内环境、房间缺少第四堵墙就显得不真实的说法。   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也涉及了第四堵墙的概念。他在《论戏剧艺术》中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