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市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 中心机构 ? 创新实验室 专业基础类 EDA类 电路系统类 虚拟仪器实验室系统设计实验室 EDA实验室 DSP实验室 通信电路实验室 光电子实验室 微电子实验室 北京市电子信息科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 * 实验室 照片 电子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 实验分类 实验课程名称(电类) 课程数 基础实验 《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数字逻辑电路实验》 3 综合提高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逻辑电路实验》、《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仪器与非电量测量技术》 4 研究创新 《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嵌入式系统实验》、《SOPC实验》 3 专业基础 《通信电路实验》、《DSP实验》、《光电子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微电子器件测试实验》 5 目录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况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 学院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计算机学科教学体系建设 原有教学体系的局限及问题 结构化的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宽广和扎实结合的基础课程设置 面向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建设 国际合作 * 对国际化的理解 全球化是近几年一个时髦的词语,但似乎含义非常清楚: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全球性的经济和文化扩张,因此,到处受到抵制也属正常 国际化则相对中性,至少是站在本国的角度来说话,然而也存在两种解释: 融入国际社会,被“化”掉 影响国际社会,“化”别人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显然处于被动地位! 能否不考虑“国际化”? 如国际化无法回避,如何加快进程并保留特色? * 北大传统上重视国际合作 京师大学堂章程: “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 严复: “兼收并蓄,广纳众流”; 蔡元培校长提出: “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 北大的国际合作环境 应该说,北大具有非常好的国际合作平台 目前,北大已经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地区的22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2006年度,正式来访学校代表团共307团次,累计超过5000人次,接待各国元首5位、政要55位、大学校领导92位,知名企业领导26位 留学生2500多人 * 信息学院的国际合作现状1 科研和实验环境 跨国企业支持的一批联合实验室 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捐赠的仪器设备 一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大多和企业合作 少数学术机构的合作也以华人学者偏多 承办了一批国际学术会议 缺少有主导性的影响力 大量学术刊物编委 在国内具有明显影响力,但国际影响一般 师资队伍构成单一 归国人员明显少于其他专业 长期的国外访问学者也不多 * 信息学院的国际合作现状2 教学及学生交流 鼓励采用双语教学及英文教材 暑期小学期课程 华人学者稍多 远程网络教学 但不可能全面采用 鼓励学生英文写作和报告 毕业论文必须用中文 不断的学生交流尝试 但大多是单向输出 * 问题及思考 问题及障碍 基础相对薄弱,在技术学科,远离需求第一线 文化差异 人事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 …… 最根本的因素:经济实力弱 北大尤其清贫,且“和谐”需求很高 前面的路 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中国的大国性质需要保持特色,尽可能少受伤害 对大陆高校而言,香港高校是榜样 但是,立足国家需求,仍应是较长时间的基线 过去10年,国际合作的不断进步,证明了我们能够做到 但是,前景虽好,路却漫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北京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概论 医学部 2006 * 面向学科前沿,拓宽夯实知识基础立足国际环境,培育造就领军人才 目录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简况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 学院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计算机学科教学体系建设 原有教学体系的局限及问题 结构化的教学体系框架设计 宽广和扎实结合的基础课程设置 面向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建设 国际合作 * 历史沿革 2002年9月9日成立,四个单位联合而成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1960-1970年代,无线电工厂,厂办专业 1978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电子学系 1959年,在原物理系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基础上建立 信息科学中心 1985年,由数学系、计算机系、电子学系等十个系(所)于联合筹备建立 1988年,建立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在北京大学建立的第一个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学研究所 1956年,著名物理学家黄昆院士创建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 1985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 基本动因:顺应信息科学技术各学科日益交叉融合的趋势 * 历史上的重要成果 1964年研制出灵敏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顺磁共振波谱仪 1965年底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原子钟 1973年自行设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计算机DJS11机(即150机) 1974年研制成功中型DJS18机(即69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