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论文开题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武汉大学博士后进站研究项目 开 题 报 告 汉魏六朝诗歌传播接受研究 博士后姓名 吴大顺 流动站名称 中国语言文学 所在单位名称 文学院 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 进 站 时 间 2007年9月 合作导师姓名 尚永亮教授 填 表 日 期 2008年4月 1.项目的研究意义、同类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汉魏六朝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该时期诗歌理论逐渐成熟完备,诗歌题材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语言、结构等诗歌形式也在频繁地变化,各种诗体纷纷出现。对该时期诗歌产生的深刻变革,学术界大多从文人摆脱汉代经学传统的束缚而日渐自觉、以诗言情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同、统治集团对诗歌创作的积极倡导、社会风气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剖析。从诗歌传播看,汉魏六朝是口头传播与文本传播并行发展并逐渐由口头传播为主向文本传播为主的过度时期。汉魏六朝诗风的变化与诗歌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是否有内在的联系?二者究竟是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术界作出回答。 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是文学生成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历史对某种精神思想的选择总是受其传播媒介等物质性条件的制约,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也必然对其所传播的内容进行新的选择。多种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并存、交替、转化必然带来诗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转移,从而导致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促使诗歌创作观念的变革。因此,汉魏六朝时期诗歌题材的拓展、诗歌语言、结构形式的频繁变化、诗歌观念的成熟等诗歌领域的变革均与汉魏六朝诗歌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有内在的联系:建安风骨的形成与曹氏父子“宰割辞调”尤其是曹植诗歌“事谢丝管”等传播媒介的变化有内在联系。梁武帝对吴歌西曲的改造以及吴歌西曲在宫廷的盛行引起齐梁宫体诗的兴盛。宋、齐“乐府”与“诗”分别著录和刘勰《文心雕龙》“诗与歌别” 的提出,标志着徒诗观正式确立。徒诗观的确立,一方面使诗歌创作题材得到进一步拓展,玄言、山水进入诗歌领域,传统拟歌辞的诗体规范开始确立;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对诗歌语言形式的审美认识,四声平仄和音韵开始受到关注,宋、齐时期创作题材上玄言诗、山水诗崛起,形式上永明体风靡等这些诗歌史上的大事件皆是宋、齐徒诗观确立后在诗歌领域产生的作用和结果。而徒诗观逐渐确立的历史进程与汉魏六朝诗歌由口头传播为主向文本传播为主的转化过程是大体同步的,可见徒诗观的确立是以六朝时期诗歌传播媒介的变革为基础的。 从研究现状来看,对古代文学传播问题进行研究是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各体文学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文学的传播问题。尚永亮《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2000年版)、王兆鹏、尚永亮《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2006年版)、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2005年版)、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2004年版)、王兆鹏《宋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199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戴伟华《唐诗传播研究》(1999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等都是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古代文学问题而取得的可喜成果。但是对汉魏六朝诗歌传播问题的研究目前仅有王枚《建安文学接受史论》(2005年版),以及查屏球《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新变》(《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张可礼《建安文学在当时的传播》(《文史哲》1984年第5期)、李正春《六朝诗歌的传播与接受》(《苏州铁道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等少数论文涉及,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从音乐文化角度研究汉魏六朝乐府诗也一直受学术界关注。“五四”以来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术成果,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1933年完成)是建国前的代表,王运熙《乐府诗述论》(1996年版)是建国后的代表。近年来有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2000年版)、赵敏俐等《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2005年9月版)及《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汉乐府歌诗演唱与语言形式之关系》(《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等系列论文、刘怀荣《曹魏及西晋歌诗艺术考论》(《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东晋南朝歌诗艺术考论》(《东方论坛》2003年第4期)、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2003年博士论文)、孙尚勇《乐府史研究》(2002年博士论文)等,这些成果对相关论题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有的成果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乐府诗的传播问题。但是直接对汉魏六朝乐府诗传播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 本课题针对上述的学术研究背景,拟对汉魏六朝时期诗歌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诗歌变革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弥补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