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概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亦称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或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系多能干细胞恶性克隆疾病,是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一种。其特征是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生,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且伴有功能异常。临床有自发性出血倾向及或血栓形成;约半数病人可有脾肿大。 流行病学 本病发病率低,过去认为本病为所有骨髓增殖性疾病中最少见的一种。但近年的研究发现本病并非少见,甚至高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据Phekoo报道的一组826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病例本病约占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的36%。1999~2000年度欧洲标准人口统计(ESP)和世界标准人口统计(WSP)报告的PT在所有人群中的标准发病率分别为1.65/10万和1.13/10万。国内发病情况不详,北京协和医院1938~1995年共仅诊治本病22例。 本病发病年龄范围广泛,从2岁到90岁患者均可发病,平均发病年龄60岁,好发于50~70岁之间。据英国东南部地区的一组资料显示其发病年龄为21~99岁,平均年龄为73岁,小于65岁以下者占31%。各年年龄组的发病情况分别为16~24岁组为0.07/10万,25~34岁组为0.37/10万,35~44岁组为1.26/10万,45~54岁组为1.3/10万,55~64岁组为2.52/10万,65~74岁组为6.51/10万,75~84岁组为12.82/10万,85岁以上组为11.1/10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显示为女性发病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男:女约为0.76:1。 发病机制 ① 通过对G6PD同功酶的研究发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仅有一种同功酶,而非造血细胞如纤维母细胞则具有A型和B型两种G6PD同功酶,呈杂合型表现。因而认为本病是一种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另外,本病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可共同存在和互相转化,亦提示本病的病变发生在多能干细胞水平。由于多能干细胞的异常,导致骨髓中的巨核细胞持续增殖,血小板产率平均可为正常人的6倍,加上过多的血小板从脾和肝脏储存部分释放入周围血液,且本病患者的血小板寿命大多在正常范围,因此,导致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 ②??对酪氨酸激酶的分子学研究:新近的研究表明,JAK2作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激酶系统,在骨髓增殖性疾病的发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发生JAK2V617F突变时,JAK2V617F作为一种组成性酪氨酸激酶,激活JAK-STAT信号传导系统,导致骨髓细胞产生异常增殖,特别是当JAK2V617F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共表达时,这种激活作用更强。JAK2V617F突变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中发生率为23%~72%,平均约为50%左右。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可检测到这种突变基因的存在,如常规DNA测序法,焦磷酸测序法,解离曲线分析法,等位基因特异PCR方法以及BasXI限制性酶切分析法等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良好结果,其中以定量PCR方法为首选。 出血机制 由于血小板量虽多,但功能缺陷,如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功能减退、释放功能异常、血小板第3因子活性降低、5-羟色胺减少等。部分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 血栓形成 因血小板过多,活化的血小板产生血栓素,引起血小板强烈聚集释放反应,形成微血管栓塞,进一步发展为血栓。 病理生理 由于血小板极度增生而造成微血管血栓性损害。脾充血,可有广泛性栓塞,少数病例有脾纤维化和脾萎缩。血栓可发生于下肢静脉、脾静脉、肠系膜静脉以及肾、肺、脑等不同部位。随着血栓的形成,相应部位可产生坏死及(或)继发性萎缩性病变等。本病可有骨髓外浸润,巨核细胞系的增生不仅限于骨髓,亦可累及骨髓外组织,主要是肝、脾等组织内出现髓外以巨核细胞系为主的增生灶。由于本病恶性程度较低,增长速度较慢,肝、脾多呈轻、中度肿大。 临床表现 病程一般较缓慢,发病时往往无症状,检查时发现血小板升高、脾大。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和血栓形成,其中以胃肠道出血最多。其中以出血较为常见,出血可为自发性或外伤、手术引起的异常出血。自发性出血以鼻、牙龈和消化道黏膜最为常见。皮肤出血多表现为瘀斑。泌尿道、呼吸道以及其他部位也可以发生出血,脑出血少见,但可至死。血栓的形成是常见症状之一。国外多见,国内少见。以微血管血栓多见,脾静脉、肠系膜静脉以及下肢深浅静脉为血栓好发部位,可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下肢血管栓塞后,可引起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坏疽,也可表现为间隙性跛行、红斑性肢痛症。肠系膜血栓可引腹痛、呕吐等。肺、肾、肾上腺及脑发生血栓,可为致死原因。本病疲劳、乏力、失眠、头晕、感觉异常比较常见,脾肿大占80%以上。 辅助检查 外周血象 1. 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多数在1000~2000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