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 噬菌体在繁殖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原料是( ) A.自身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B.自身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D.自身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C 8. 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细菌的蛋白质,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生的噬菌体可含有( ) A.32P B.35S C.32P和35S D.二者皆无 A 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46页的课后练习。 [小结] 大多数生物以 为遗传物质, 少数生物以 为遗传物质, 所以 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蛋白质 (是,不是)遗传物质。 DNA RNA 核酸 DNA 不是 艾弗里的实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信服这一结果。 因为,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 资料:艾弗里实验的缺陷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 T2噬菌体中 60%是蛋白质, 40%是DNA。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小 资 料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繁殖。当噬菌体增值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间接地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分别观察蛋白质与DNA的作用。 实验材料: 噬菌体、大肠杆菌 实验步骤: 1.标记大肠杆菌: 2.标记噬菌体: 3. 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4. 搅拌离心培养液: 上清液(培养液) 沉淀物(大肠杆菌含子代噬菌体) 5.观察放射性 DNA和蛋白质,应分别标记哪一种元素?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设计了一个巧妙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测试。 在T2噬菌体的化学分析中, 对蛋白质和DNA的进一步分析表明: 硫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 磷几乎仅存在于DNA分子中。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如何让噬菌体被标记? 怎样将32P标记到噬菌体的DNA上? 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感染这种大肠杆菌。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离心 离心 ① 用 放射性同位素35S 标记噬菌体 蛋白质外壳 子代噬菌体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35S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没有进入到细菌中。 实验表明 无35S 亲代噬菌体 想一想: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 ② 用 放射性同位素32P 标记噬菌体内部 DNA 32P 子代噬菌体 实验表明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到细菌中。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亲代噬菌体 有 32P 想一想:这一结果又说明了什么?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菌内 (大肠杆菌)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 实验结果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35S 32P 没有被标记 35S 标记蛋白质 32 P 标记DNA 无35S标记蛋白质 无32P标记DNA 外壳蛋白质无35S DNA有32P标记 目 录 组装 合成 注入 吸附 释放 侵入别的细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态过程 思考: 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离心后35S在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高,沉淀物中放射性很低,而32P在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在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 其中,35S在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虽然很低,但还是有的,同样,32P在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虽然很低,但也还是有的,请同学们思考这是为什么,这对实验操作有什么启示? 有些病毒,只有两种成分:蛋白质和RNA,比如,烟草花叶病毒和SARS病毒。这类病毒的遗传物质又是什么呢? 设计实验: 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被病毒感染的烟草叶片 RNA 蛋白质 设计实验: TMV (烟草花叶病毒) 蛋白质 RNA 设计思路: 将蛋白质与RNA分离,单独观察 二 肺炎 双球菌转化实验 体外转化实验 (1944年,艾弗里) 体内转化实验 (1928年,格里菲思) ① 无毒R型活细菌????????? 活小鼠 ② 有毒S型活细菌????? ? 死小鼠 ③ 有毒S型死细菌 ????? 活小鼠 ④ 活R + 加热杀死的S 死小鼠 结论1: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S型 蛋白质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R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