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一、“生态足迹”模型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战结束以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在强大科技手段的支持下愈演愈烈,迅速增长的需求和过度利用使自然资源面临耗竭。不但如此,大规模的贸易还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公平问题。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各国各级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一种普遍的政策目标。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需要定量测度全球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为此,一些国际组织及有关研究人员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讨定量测度全球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的指标,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提出的“人文发展指数(HDI)”、绿色GDP,Daly和Cobb(1999)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Cobb等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以及Prescott Allen提出的“可持续晴雨表”模型等,这些指标在定量测度全球与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状态中各有侧重。
人类又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社会必须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一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人类利用与消耗生态系统资源的状况以及生态系统资源的生命支撑能力;另一方面,地球上人人享有同等利用生态系统资源的权利,定量测度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并进行比较,明确全球生态责任的承担,有利于促进生态伦理公平的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Rees提出并由其博士生M.Wackernagel加以完善的“生态足迹” 模型较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生态足迹的地理学视角
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包括协调的和不协调的,而人地关系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那么如何从地理学的视角来研究生态足迹或如何将生态足迹理论运用到地理学的研究中呢?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分析中得到答案。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涉及到某一区域的“人的活动程度”与这个区域的“地的承载能力”两个方面及其之间关系。从生态足迹理论看:
(1)这里的“人的活动程度”可以用“生态足迹(EF)”来度量;
(2)这里的“地的承载能力”可以用“生态承载力(EC)”来度量;
人地关系(生态盈余,ER)或(生态赤字,ED)人:人的活动程度(生态足迹,EF)地:地的承载能力(生态承载力,EC)(3)这里的“人地关系”可以用“生态盈余(ER)”
人地关系(生态盈余,ER)或(生态赤字,ED)
人:人的活动程度(生态足迹,EF)
地:地的承载能力(生态承载力,EC)
三、生态足迹及其相关概念
(一)生态足迹概念的由来
由加拿大学者William Rees 1992年提出并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 1996年完善的生态足迹模型,它考虑了自然资源的再生与替代能力、生命支持系统的循环与净化能力,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计算结果直观明了,具有区域可比性,因此,很快成为度量人地关系中的“人”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生态足迹及其相关概念
1、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生态痕迹、生态脚印等。其定义是: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安全性。
2、生态生产性土地(ecological footprint area)
生态生产性土地是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的统一度量基础。生态生产也称生物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并转化为新的物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生态生产是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原因。自然资本产生自然收入的能力由生态生产力衡量。在生态足迹理论中自然环境消纳污染物的作用(如林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也作为生态生产力的一种,其大小表达了自然资本的生命支撑能力。
自然资本总是与一定的地球表面相联系,因此生态足迹理论用生态生产性土地来代表自然资本。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域。生态足迹理论所有指标都是基于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而定义的。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可以分为可耕地、草地、森林、建筑用地、水域和化石能源用地6大类。各类土地提供的项目如表1所示。
表1 六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消费和吸纳项目
生态生产性土地
消费和吸纳项目
耕地
①稻谷、小麦、玉米、高梁、豆类、薯类、油料、棉花、麻类、甘蔗、甜菜、烟叶、
蔬菜、瓜类、茶叶
②猪肉、牛肉(86﹪)、羊肉(57﹪)、牛奶(72﹪)、禽蛋
③水力发电量
文档评论(0)